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大学生中不断出现自杀、弑父、弑母的极端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生命意识的缺失的表现。就此,文章提出弘扬孝道以抑制大学生极端不孝行为的四项措施:将孝道教育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将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认识、将孝道纳入操行评定体系以强化大学生孝的意识、将孝纳入校园活动体系以培养大学生对孝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早在西周时期"孝"观念已经萌发,其后在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条件下,孝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并日益理论化、体系化,最终发展成为协调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在近代,尽管孝道因受批判而遭受冷落,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的裹挟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生命和生活也为经济和科技所绑架,而洞明生活意义和生命真谛、建构精神世界的能力日趋式微。关于孝道的理解便是如此。"孝"是"德",还是"道"?将"孝"仅仅理解为"德",严重消解了它的文明意义和智慧境界。在中国,孝承受着特殊的文化之重。在传统文明的顶层设计中,它承载着终极关怀的重托,是对生命永恒不朽的期许与承诺。在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的现代,孝承受着"超载"的文化重负,由于血脉传承压过不朽期许,世俗自救替代彼岸超越,在寻找经济、社会、科技的世俗替代中孝道失需、失用、失能,最后面临失传的巨大风险。在未来文明中,孝道承担着伦理型文化传续的文化重任,它有待追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孝道,文化将会怎样?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超载"下悄然兴起的"新家庭主义"也许为孝道的复兴提供契机。必须唤醒孝道,捍卫孝道。因为捍卫孝道,就是捍卫文化,捍卫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同伦  丁旻 《工会论坛》2013,(6):106-108
新时期在师范高校构建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选择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通过思想教育,激发情感,在践行中提高认识,重视传播孝文化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正确处理好孝文化继承与发展、孝文化教育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父母只注重小孩的考试成绩,导致家庭孝德教育缺位;农村核心家庭逐渐增加,每个家庭人数和代数减少,家庭日益小型化,孝道在维系家庭稳定方面的作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子女在获取知识经验不再依赖父母,而且赚取财富的能力超过父母,父母的权威大大下降,子女缺少行孝的动机。学校教育中缺少孝道教化的内容,更没有采取合适的孝道教育的方式,孝道教育基本上退出了学校教育。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孝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摧毁了传统农业社会,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儒家孝道文化形成以后,对后世法制文化的影响极大。为强调人们对孝身体力行,封建统治阶级除了孝道的灌输和褒扬外,还运用了礼法措施来推行,力图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几千年来,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深深渗透到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的各个领域,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和重要的开创者。孔孟孝道思想中包含着孝的意义、孝的内容方法、孝的精髓等方面的内容,探析孔孟孝道思想对于正确区别孔孟思想与封建礼教,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但是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孝文化也有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对此我们要加以批判的继承,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影响极深。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爱亲、谏亲、尊老、光亲等优秀的一面,同时要抛弃其封建性的一面,如:移孝于忠,忠孝合一,重孝轻慈,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思想。在现代我们要建设新孝道,要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更应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作为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孝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由此切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而赡养双亲尊老敬老则是传统孝道德规范中最为显著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与传统孝道德相适应的是对孝道德规范的教育。孝道…  相似文献   

11.
程朱孝道思想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本体论基础和政治取向两个方面。本体论基础主要强调孝道作为基本伦理规范,经过本体论层面从孝到仁到性(理)的论证,上升为天理;程朱孝道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取向,即从家到国,从孝到忠的推扩。程朱孝道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起点为肯定道德的历史性,批判程朱道德观念的非历史性,确立私人领域与道德底线观念。程朱孝道思想现代转化,应注重孝的后天培养,并注重发挥礼仪功能。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传统,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孝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与价值,如何解决旧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突,如何在碰撞、磨合中重建当代的道德文化,重塑我们时代的伦理精神,其实正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批判地继承封建孝道思想自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根基。弘扬“德孝文化”能够唤醒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人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孝道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融合,有利于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信仰。“以孝治官”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15.
受错误思想影响导致建国以来的教育都摒弃了孝道教育。面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漠、尊老意识弱化的现状,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尊老意识,使之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以孝治天下是古圣先贤的经验。晋代为了实施孝道教化,天子率先垂范,并以孝驭官、以孝化民、引孝入律,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具体分析了孝道教化的实施途径,以期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是中国现代家庭文明建没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辩证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既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树立一种崭新的“孝道”观念、“养亲”、“敬亲”、“谏亲”应是现代“孝”道的主要涵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孝伦理植根于先秦时代的宗族等级社会,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后世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予以不同的阐释,其内涵和外延因时而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片面化、政治化、神秘化,和孔子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在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只有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伦理价值和社会发展统一分析,科学把握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基础,分析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把孝道融入现代价值体系之中,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继承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作为儒家基本价值观的孝道,其根本地位没有动摇,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孝"亦有"道",即服从于政治需要,而不仅仅是血缘宗法、家庭等级尊卑的护符;孝道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唐律>的编纂及运用上;唐代对传统孝道批判继承,更加注重实际,因此在客观上孝道对人们的约束也有所松动.唐代孝道的产生与变化,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在当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唐代的孝道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道起到了稳定社会、和谐家庭的作用。在如今出现孝道缺失的情况下,重提孝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时代呼唤孝道的回归已成为共识,其回归的途径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