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却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2013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纵向价格垄断案件,由于经济分析和法律适用理论的分歧,导致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在这些纵向价格垄断案件的判定上和法院出现重大分歧,引起公众质疑。因此,明确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时的操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通过具体案例和学界理论的结合,为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规制的完善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有垄断企业也凭借其先天优势迅速成长,并发展成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低压力、高福利企业群体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的高福利问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改革:增强福利刺激;功能;制定科学灵活的福利政策;有选择的开放垄断市场;加强对国有垄断企业的财务监督。  相似文献   

3.
李承运 《民主》2007,(11):20-22
一、我国垄断与反垄断的一些典型案例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垄断是受到严格规制的。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垄断现象,如部分家电企业形成了价格联盟,一些垄断企业实行价格垄断,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合并形成的"巨无霸"企业进而限制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以下是几个关于垄断的事例。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现行经济运行体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渐进式改革和两步式分权导致上游国有垄断和横向权力垄断嵌入下游总体的竞争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既非完全垄断又非完全竞争的混合型经济结构。虽然,下游民营竞争和纵向政府竞争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纵向权力垄断和上游国有垄断的嵌入改变了这种增长的性质和路径,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这构成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如下路径:首先,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消除其对下游产出的"挤出效应"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其次,对横向垄断权力进行重新配置以形成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和绿色发展体系;最后,继续完善下游民营竞争和纵向政府竞争以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和全面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5.
《求知》2009,(1):47-47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耀伟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撰文认为,我国在经济转轨中市场主体的缺失和行政垄断的存在.限制了经济垄断的形成。因而在现实经济中,寄附于自然垄断之上的过度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缺失并存,这决定了我国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和反垄断更具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垄断问题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的垄断形态主要是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 ,以行政性垄断为主。消除经济领域中的垄断行为 ,可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健康发展 ,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有利于与WTO规则接轨 ,防止可能出现的国外大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相似文献   

7.
义务冲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义务冲突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之一种在西方刑法学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领域,我国学界对此则涉足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尤其是我国刑法学界对此多作静态意义的研究,没有从符合构成要件行为与排除犯罪性事由这种立体动态的关系中对其进行思考,我们愿稍作尝试。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源自1998年进行的产业重组和改革,此后实施的一系列以强化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垄断地位为导向的政策演进,形成了我国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行政性垄断为主导的油气体制.这一体制不仅损害我国能源安全,而且还带来了重大的效率与福利损失.取消赋予两大集团垄断地位的政策性文件,打破行政性垄断是全面深化当前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发展国有物资专业公司适度垄断的生产资料市场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张代谦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生产资料供给的市场调节份额不断扩大,各类企业对生产资料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它们分别依赖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实现其生产资料的价值和获得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唐昊 《党政论坛》2011,(22):5-5
现今的中国经济权力结构中存在着六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垄断企业、民营经济、外资企业、消费者。前三者可以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非市场化的干预;后三者则属于市场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11.
企业兼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研究西方和中国的企业兼并过程,对指导今后我国的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美国历史上的五次兼并浪潮美国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到资本垄断,再到混合经济,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美国经济先后发生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研究美国的企业兼并史,对指导我国企业兼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简单介绍美国企业五次兼并的背景和特征。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美国企业每一次的兼并浪潮都伴随着大公司、大集团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大公司因而成为企业兼并的重要主体,而企业…  相似文献   

12.
现今的中国经济权力结构中存在着六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垄断企业、民营经济、外资企业、消费者。前三者可以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非市场化的干预;后三者则属于市场经济成分。中央政府财政收益大增但经济权力流失目前看来,"有钱弱经济权  相似文献   

13.
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玫 《理论探索》2005,(6):76-77
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经营主体多元化导致垄断优势的丧失、人才流失、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以及经营中死账等挑战。国有外贸企业应在困境中寻求变革,探索品牌经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外贸环节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理论视野》2010,(3):63-63
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6日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政协小组讨论中抨击目前的国有垄断企业现状,“据我了解,有些垄断企业的领导权力过大,有些企业里,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资,也是领导一句话就可以解决。”此外,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领导实行任期制,导致“后人不管前人的饭,后人只能另起炉灶,这个我在审计署时就知道。”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帝国主义的国有垄断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的提高,使得国家与私人垄断企业密切结合,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加强了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垄断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帝国主义承认了原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独立,缓和了和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以上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战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较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我们看待任何事物不能只注意它的表面,帝国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并没有消除它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并未改变.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必然要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必然要剥削发展中国家人民,必然要彼此之间进行争斗.这些新变化及其暂时的稳定和发展,不能说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正在走向“趋同”.  相似文献   

16.
前一阶段,我们对上海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城市排水公司作了重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型国有公益型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简称建制)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现整理成文以供有关方面参考。一、上海大型国有公益型企业的现状和出路本文所讲的大型国有公益型企业,主要是指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并由行业或其产品的特定的经济、技术性质所决定的,必须实行垄断经营的企业,诸如水、电、煤气等社会公用事业型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国有独资特性来看:()出资者仅一个…  相似文献   

17.
王尚 《学理论》2014,(20):102-1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其中暴露出的行政性垄断,阻碍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由此有关反垄断的法律陆续出台,而此项举措对行政性垄断是否有效,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能得到有效监督,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我国国情,针对特别的经济领域,政府应该怎样管制,是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叶檀 《瞭望》2008,(24)
分红年开始之际,应对垄断企业利润大幅下行之说倍加警惕中国经济的基石之一是大型国企。国企利润下滑,是中国经济下挫的前兆——这是个与市场化进程相左的结论,却是事实。目前,我国重要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都是国企,国企与国有大型项目是银行贷款主流,资本市场70%以上融资归国有控股企业。  相似文献   

19.
崔艳春 《学理论》2013,(18):104-105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同时发展。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航运企业面临的竞争是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难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断层与短缺的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地制约着国有航运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了我国国有航运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学界对是否继续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存有争议。围绕"出口导向战略",我们应该进行理论反思。第一,出口的目的在于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而非转移国内过剩;第二,要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必须保持进出口平衡;第三,进出口是国家间的需求互换,如果进出口平衡则扩外需不可能替代扩内需;第四,短期内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助推一国实现经济高增长,但不可作为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