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斯大林模式虽然曾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党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即没有适时地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改革党的活动模式,找到党联系人民、控制权力的正确方法,最终导致了苏共覆亡.因此,苏共兴亡的最基本经验教训,就是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执政理念、党内民主、机制创新等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2.
王克俊 《协商论坛》2011,(10):24-25
今年是苏共垮台20周年。1991年8月25日,建党93年、执政74载、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自行宣告解散。回顾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探讨苏共垮台的诸多原因,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3,(9):10-11
苏联共产党是列宁亲手缔造和直接领导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列宁之后,由于苏共长期执政,大搞政绩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苏共领导干部丧失共产主义信仰,无视人民群众利益,大兴享乐主义与特权腐败之风,享  相似文献   

4.
"承重结构"的销蚀与大厦的倒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执政的共产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共是苏联这座大厦的“承重结构”。苏联剧变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在关于苏联剧变的众多因素中,苏共的强弱、兴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必要认真加以研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1956~195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发展道路上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共领导人的思考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其一,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主要任务的认识;其二,中共对社会主义同盟特别是中苏关系的估计。这是中共在1956~1957年所面临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其结果构成了他们制定对内和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苏共和东欧各党的思想混乱,以及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社会危机对中共的认识和估计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苏联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能力和理论水平;革命政权可能因为执政党的错误(没有抓紧阶级斗争)得而复失。在这种认识和估计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社会因中共倡导整风而出现的"动荡",促使毛泽东选择了激进的"继续革命"的道路,而苏共二十大提倡的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则渐渐被看作是"修正主义路线"。这个选择为此后2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谢安国 《传承》2012,(11):80-81,8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我党建党90周年。深入探讨政党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党长期执政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一项重大课题。人民论坛杂志将围绕建党90  相似文献   

8.
邢广程 《长白学刊》2008,(2):126-133
苏共70余年的执政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对苏共执政能力作系统梳理分析,对共产党执政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苏共的变革历史有巨大的投射作用,仅就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能力、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改革的能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苏共二十大与党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认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滋长与蔓延以及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认识、批判。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苏共二十大进行的反对个人迷信的斗争符合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 ,是正确的 ,对苏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尽管批判个人崇拜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但仍然应该肯定它是苏共二十大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0.
郑异凡 《同舟共进》2014,(12):67-71
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者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此目标而建党。不过在共同目标下,对达到目标的方法、道路以至执政期间的具体政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出现分歧。对出现的分歧如何正确处理,以消除分歧、达成一致,在苏共历史上存在不同的做法和方针。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发生的苏联剧变是与苏共失去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有近1800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会在民主化浪潮中被人民抛弃,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一些学者从"三个代表"的角度研究苏共败亡的教训,得出结论:苏共没有成为"三个代表"是其败亡的原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苏共为什么没有成为"三个代表",这是苏共败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导致苏共败亡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执政能力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稳固,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党实践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全面总结建党百年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供重要借鉴。一、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和积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执政能力建设进入探索期。  相似文献   

13.
李铁 《前沿》2008,(5):195-198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评价斯大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书记处会议到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为第一阶段。毛泽东对苏联公开支持,私下表示不同看法;为补救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造成的失误,被迫对斯大林公开进行全面的评价;当时思考的重心在批判教条主义,评价的侧重点是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反思”,以便从中吸取教训,为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服务。从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发生到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为第二阶段。由于波匈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开始强调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消极作用,提出保护斯大林,重点是批判修正主义。从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到1965年底中苏大论战结束为第三阶段。毛泽东彻底否定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积极作用,公开为斯大林辩护,大批现代修正主义,并逐步形成“反修、防修”理论。  相似文献   

14.
黄苇町著名党建专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2001年以《苏共亡党十年祭》一文震动海内外。苏联解体,千万党员袖手旁观《同舟共进》:苏联解体时,拥有1000多万党员、曾经强大无比的苏共,为何不堪一击,轻易失去了执政地位?苏联人民包括绝大多数苏共党员,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为何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5.
本期导读     
《春秋》2010,(6):1-1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资深党史研究者李友唐先生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共产国际及列宁领导的苏共对中共建党的筹划、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过程及活动概况、以及中共建党初期的经费来源及支出等琐细而又必不可缺的具体细节,通俗生动,发人深思。随着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的热播,  相似文献   

16.
苏共意识形态为何“一夜剧变”,这是苏共时期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封闭性,以及颂扬斯大林主义的结果。这一历史现象,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稳定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李永忠  董瑛 《人民论坛》2012,(18):28-30
失苏联者苏联也,非欧美也!苏共解散、苏联解体,问题出在"共产党内部"古往今来,政权的丧失取决于两点,一是被统治阶级再也不能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二是统治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继续统治下去。在这两点中,不能忍受多为主观感觉,不能继续多为客观因素。而民心则是其最大的执政资源,是其政权兴衰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中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不能不研究苏联。为此,本文就前苏共的之党教训和我国党风建设问题作一探讨:苏共亡党的原因,中外理论界早已谈得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七条:  相似文献   

19.
潘德礼 《人民论坛》2011,(12):16-18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治中民主制度是最为稳定的合法性基础,苏共民主制度缺失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苏共执政七十多年,其民主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党员权力来源上,选举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权力模式运行上,违背苏维埃议行合一制度设计的民主理念;权力运行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的保障。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