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团山村,是明清两代内地汉族移民边地的典型村落。村内主要生活着张氏汉族,也有少量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村中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则是江西风格与边疆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这也成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融合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在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州动海县城东部27公里处,有个哈尼族聚居的山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去年秋末冬初,我先后6次踏进格朗和乡调查,所见所闻,深感格朗和这地方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个幸福、吉祥的哈尼山乡。一哈尼族自古住山上/过去搞刀耕火种/种一山收一箩/哈尼族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哈尼族今天还住山上/现在实行科学种田/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谷物/罐里,盛满了白花花的油——哈尼歌谣节录这歌,唱出了哈尼族往昔的辛酸;这歌,唱出了哈尼族今天的幸福与欢乐。格朗和是我的故乡。传说古代这个…  相似文献   

3.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普洱市西南部,居住着汉族、佤族、拉祜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仅佤族人口就占全县总人口的70%。  相似文献   

4.
<正>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  相似文献   

5.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共有25种民族,其中以哈尼族、彝族及汉族人数最多,分布较广。各民族一般以寨子为单位交错居住,少数是杂居共处,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在24种少数民族中,哈尼族和傣族在江城的历史较其他少数民族悠久,约1000年以上。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后,汉族从四)11、广东、广西、浙江及本省石屏、建水等地不断迁入。近百年来,又有彝族、瑶族等民族从峨山、新平、景东、普洱等地迁入,逐渐形成江城今天这样的多民族杂居局面。江城的哈尼族、彝族、拉枯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  相似文献   

6.
个旧市上河社区位于市区最南端,面积0.7平方公里,辖区常住户4521户,总人口9231人,由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组成。一直以来,社区坚持“以为民为宗旨、以育民为中心、以安民为保障、以乐民为动力、以便民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强化为社区居民服务意识,在基础工作中求扎实,在扎实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效,走出了社区发展新路子。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新平,地处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这里居住着彝族、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39%,其中彝族和傣族占总人口的65.6%,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哀牢山中绿宝石""中国花腰傣之乡""褚橙之乡"的美誉,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民间"东来说"说明了历史上哈尼族对汉族移民的融合,从边缘族群镜面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延续。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的时间始于元代,集中于明清时期;来源地以江南为主,兼有其他地区;融入途径主要有军屯、民屯、自发流徙及经商落籍等。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哈尼族吸收外来汉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立华 《今日民族》2010,(11):32-37
作为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由11个世居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58.52%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工作是关系我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条条纵横哀牢无量之间的道路,链接着致富希望;一排排独具民族特色的青砖白瓦房,散落山间,展现出镇沅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笑脸相映成趣……镇沅,傣语称"正也",意为粮仓之城,从建文四年(1402年)置州至今已618年,相沿未改。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全省第二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22个民族,总人口21.3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4%,其中有直过民族拉祜族苦聪人18904人。  相似文献   

11.
正彝族的花鼓,傣族的歌舞,回族的节日,哈尼族的稻作……流连于如诗如画的峨山,人们随处可见各族群众融洽相处,同饮一江水、同绿一座山、同耕一块田,许多家庭成员甚至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最具体的写照。民族团结一家亲,共绘和谐新画卷  相似文献   

12.
朝霞 《今日民族》2004,(1):37-43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东部,是个隐藏在好山、好水怀抱中的哈尼族山乡。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假玉”的人在放牧中走失了牛群,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个山好、水好、气候温和的地方找到了走失数天的牛群,从此,他在这里安了家,并用“假玉”来命名这里,由于哈尼口音的原因,后人便写成了“甲寅”。来到甲寅,凡是六十来岁以上的老人都能给你讲这个传说。甲寅距县城迤萨37公里,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总人口24196人,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哈尼族占85%,甲寅因此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山…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连接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又寄托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其中所包含着的民族情结、亲情关怀和人文色彩,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过春节,不单汉族过,少数民族也过。云南26个民族,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民族都喜欢在腊月30至正月15期间过迎春节。节日期间的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也不同,真可谓五彩缤纷。云南建水县、石屏县一带的彝族和汉族一起过春节。每年腊月24日,彝族同胞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家男女老少都为过年的事而忙碌,男人们忙着备年货、杀年猪,女…  相似文献   

14.
凉山是我国彝族的最大一个聚居区,自古有彝族先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与祖国内地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彝族社会历史和西南地方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我们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一半以上的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使用着面具,有的用于宗教礼仪,有的用于歌舞娱乐,有的陈设鉴赏,有的则当做神灵的化身。以下介绍其中较有特色的几种面具:哈尼族面具简单明快,是哈尼族过六月年(苦扎扎)时用于逗乐的。质地为棕皮,其造型古朴,将整个棕皮套于头部、再挖两个孔做眼睛,然后用草或棕丝把它扎紧,面具上缀饰野花、螺蛳或农作物果实,表演时套在面部并做各种滑稽动作,引发人群的笑声,主要用于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流行一种“耍大刀”的民俗活动,一般在六月火把节期间举行…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去年底今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的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的要求和精神.按照昆明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市民委从3月初开始,在全市14个县(市)区范围内.对彝族、回旅、白族、苗族、傈僳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干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在这9个世居少数民族中,苗旋、傈傈族、牡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等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干部,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批准云市省人民委員会1957年7月30日关于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报告,并且决定: 设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撤銷蒙自專員公署、紅河哈尼族自治区。自治州的行  相似文献   

18.
解之诚  马骏 《创造》2008,(4):26-33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 远古的时候没有地。 我们来造天, 我们来造地。 这里是世界恐龙之乡, 这里是东方人类故乡, 这里是中国彝族文化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19.
云南石屏县的龙武、哨冲一带,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尼苏支系,通常又称花腰彝。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都要举办隆重的“祭龙节”,在彝族心中,“祭龙节”是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隆重的节日。 祭龙是有一番来历的。据传远古的时候,彝族生活的地方妖魔鬼怪多,经常侵扰人们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名叫阿 (念“龙”的音)的小伙子,长得十分高大、英俊,他制服了妖魔鬼怪,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日子,人们说“阿 在,鬼怪就不在”;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阿 被妖魔鬼怪杀害,妖兵妖将分割了阿 的身驱,东丢一块,西丢一块,一个叫普…  相似文献   

20.
张媛 《今日民族》2016,(2):20-22
正"我来云南的第一站是大理,看到大理古城这么多特色的商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对于爱好旅行的张萍来说,每到一个地方,淘点特色纪念品,就是证明她来过这个地方的最好证据。在人们越来越热衷旅游的同时,各种特色商品不断出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在其中也占据较大比重。在云南,随处可见白族扎染、彝族头巾、苗族服饰、藏式木碗、哈尼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