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瞭望》1994,(17)
在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大陆时,占尽地利和人文优势的港台企业界深感若不抓住时机,将来不及享受中国大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好处,把大好市场拱手让人。于是,一批又一批港台投资者涌向大陆,并呈现出新的态势。 北京:台湾大财团竞相投资 去年以来,台湾知名大财团争相进军大陆或扩大投资规模,仅在北京一地,台商投资超过一千万美元的项目就达30多个。本刊驻北京记者王蔚报道:  相似文献   

2.
姜甜甜 《侨园》2006,(3):8-9
据媒体报道,台商投资大陆日益呈现出大型化、集团化趋势。台“经济部”最新调查显示,八成一的制造业已选择投资大陆。多年来,台湾当局面对台商投资大陆猛增,一直采取阻止、限制的措施,而最近一年多来,更是屡屡设卡,打压台商投资大陆。当局对台商投资大陆采用多种办法打压台湾当局遏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可谓处心积虑,通过多种手段打压台商。据台湾媒体报道,在陈水扁“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政策基调下,台湾当局针对台商赴大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从法律、资金、技术及人员管控等方面加强管理与限制。一是进一步通过司法与行政手段打…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之初,两岸相继入世,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掀起新一波的热潮,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扩大,台商投资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首先,高新技术项目加速“登陆”步伐,并逐渐成为投资主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次台商投资热潮时台商主要以轻纺工业为  相似文献   

4.
王鹏 《侨园》2002,(1):33
进入新世纪,台商掀起了第三波投资大陆的热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持续恶化,加上受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台湾经济景气不断下挫。而同时,祖国大陆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入世所带来的潜在商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设厂。随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重心的转变,台商投资大陆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相似文献   

5.
投产至今仅3年半时间,厦门顺帆保温瓶制造有限公司(简称顺帆)的月销售量就达60万只,投资地从厦门扩大到昆山、成都,投资额增加到1200万美元。这家台资企业经营顺利,固然与大陆投资环境有关,也与投资者黄锡斌追求“实在”的经营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雷宇在向记者谈起港澳台客商踊跃投资广西的情况时高兴地说,时下的广西,已是港澳台胞在大陆投资的一个新的热点。大老板们看中广西利用外资起步较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出现跨跃式发展态势。今年l一8月,全区新批“三资”企业项目2006项,合同总金额55.74亿美元,分别比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东南亚的一片金融危机中,台湾股市难逃厄运,大盘持续数日大幅震荡下跌,唯有“大陆概念股”独树一帜,表现了超强的抗跌性,股价逆市强势飘红。所谓“大陆概念股”,即是台湾的上市、上柜公司中因有部分项目投资祖国大陆的个股板块。近年来,由于祖国大陆丰富的原材料、廉宜的劳动力以及广阔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3,(13)
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是一百四十多位在大陆投资的港澳台企业家和有关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日前出席“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座谈会时表达的共同看法。由本刊与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此次座谈会为时两个半天(三月十八日和十九日),旨在探讨大陆改革开放与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关系,宣扬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成功之道,总结港澳台企业家与大陆业者互惠互利合作共事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周春龙是第一批踏上故土投资的台湾商人之一,1979年,他刚刚23岁的时候,带着父辈的嘱托踏上返乡之路,探望80高龄的祖母,也从此开启了他投资大陆的机缘。 与开放相伴的投资脚步 周春龙的投资可以说是伴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起步,伴着两岸关系的和缓发展的。从1982年投资200万港元,尝试与广州一家工厂合资生产磁电产品,到1984年与深圳南联无线电厂合资,都属于来料加工性质。那时,两岸关系还处于对峙之中,台湾当局对资  相似文献   

10.
尽管香港与大陆内地分属不同的法系,但受中国传统法律的强大惯性及农村风俗的影响,香港的“丁屋政策”与大陆内地农村住房制度仍有较多共通之处,大陆内地可借鉴香港的“丁屋政策”合理之处完善农村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新移民”,至今尚无法律上的严格定义,现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主要是相对于老一辈华侨华人而言。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后留居当地的学人及通过家庭团聚、继承遗产、商业或技术移民等方式出境的人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约有50多万。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3,(14)
3月18、19日,由本刊和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王启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晓郁,中国贸易促进会、海峡两岸经贸协调会会长郑鸿业,经贸部台港澳司司长安民以及港澳台资企业家和大陆学者、专家等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本刊副总编辑徐民和主持,本刊总编辑陈大斌和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代表主办单位致辞。钱伟长、郑鸿业、安民等也在会上致辞祝贺。像这样的有政府官员、港澳台资企业家、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就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如何发展,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工商业者如何携手合作迎接21世纪到来等问题共同探讨,在大陆还尚属首次。在座谈会上,有20位与会者发了言。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港澳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意义与作用,如何与大陆业者合作以及投资环境、经营方针、企业管理、培养人才等问题,畅谈了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十分中肯,很有见地。现将港澳台资企业家们的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台商在大陆     
从1983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公司(当时是以港资身份注册)算起,台商活跃在大陆的经济舞台已经30多年了。截止2007年7月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累计73000多项,台商实际投资447亿美元。两岸间接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92年中国的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乐坛还是大陆歌星和港台歌星并进的局面,那么,到了93年,港台的歌星便已独占鳌头。港台歌星在大陆演出的出场费涨到“天文数字”,门票炒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据说,个别歌星甚至提出“看谁到大陆先挣到10亿人民币”?音乐界内外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又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5.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过去,这是兵家逐鹿之语;如今,则成了商界争胜之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商人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在逐渐兴起的对豫投资热中,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商人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族。据河南省经贸委主管引进外资事宜的副主任陆观霄介绍,截止本月初,河南已有“三资”企业2200家,合同外资金额21亿美元,其中港澳台资企业达1700家,合同金额15亿多美元,分别占总数的78%和71%。  相似文献   

16.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最近完成的一项大陆台商的调查报告表明,台商在大陆投资大型化、集团化趋势日趋明显,高科技产业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投资主流, 房地产、物流、金融、保险、证券、电信、医疗、服务业等领域是未来投资热点。  相似文献   

17.
沈殿成 《侨园》2001,(4):35
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了华人新移民所办的报刊,有的国家是一种、几种,还有的国家是十几种、几十种,一时间,其景象蔚为壮观,有人由此说海外华文报刊出现了第四次高潮。这些报刊多数是大陆的新移民、包括大陆留学生所办,我们姑且称之为大陆新移民报刊。一二十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大陆新移民报刊呢?其原因有很多,但经济实力、读者群体、人才资源与华人情结是最基本的原因。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华人经济实力也有了迅速壮大,成长起来的华人经济从广告上给大陆新移民报刊提供了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移民、留学生,以及当地出生的新一代华人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华文报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中国大陆将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由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及上海扩大到广州、福州、青岛、大连、天津、南京、宁波等七个沿海城市之后,众多海外金融巨子也随之加快了“抢滩新大陆”的行动。安营扎寨如今,在这些大陆外向型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荷兰以及香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纷纷安营扎寨,设立了100多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和330个代表处,并初步形成了以世界著名大银行的分行为主体兼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5,(2)
香港实业家眼中的内地投资环境本刊记者1994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力度和难度加大了,这一年出台的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举措,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都大大地增加了投资的变数。香港商人作为在内地投资最多的一支外来资本队伍,并随着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迫近,两地...  相似文献   

20.
台商投资的聚集效应,目前在祖国大陆已日渐形成。从十几年长盛不衰的珠三角,到目前已占台商在大陆投资60%的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特色的两个三角洲,在吸引台资的共同目标上,被虚拟为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