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2.
李鹏飞 《学理论》2023,(6):31-33
“情”是认同感的钥匙,是价值观的纽带。共情呈现了人际互动的心理过程,读者随文章人物的快乐而欢喜、痛苦而悲伤,就是共情的唤醒体验。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情感构建,通过对共情传播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讨论,展现媒体通过共情传播的可能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学生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起他们的道德情感,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同时,学生道德行为,还离不开激情.固此,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激情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要考虑到激情.情--是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情--是引发道德认识的动力;情--是沟通知与行的桥梁.所以,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引情、以趣激情、以境生情",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师生情感交融中,使学生把我们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干预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方式。现有亲社会行为干预的理念重视在学校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的同伴交往能力和群体适应能力,干预目标主要指向社交上的利他品质和人际能力,干预方法的内核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内的团体辅导技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干预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整合。干预理念要由"亲社交"向"亲环境"拓展,在同伴群体社交技能和公共生态行动上整合干预内容;干预手段要由团体心理辅导向小组社会工作拓展,在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上整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基于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四维模型"(利他性、遵规公益性、关系性、特质性)编制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以2450名中小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整体表现及四种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各项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均优于男生;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整体表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其中,遵规公益性、关系性亲社会行为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保持稳定,利他性素社会行为略有上升。本研究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有利于学校开展针对性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5)
西周末年,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特具忧患意识的孔子在思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应时代呼唤提出了"仁"。"仁"如何改变当时社会的动荡局面?推动、实现"仁"的方法原则与孔子的"和"具有一致性,"仁"之所以能够被推动和实现,正在于具有差异、变动、创生内涵的"和"的运用。也就是说,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仁"即为"和"。  相似文献   

7.
善良人性感知是对个体对他人人性善良水平的评估和总体认识。本研究采用"善良人性感知问卷"、"调节定向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量表",对61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总体低于女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受其调节定向的影响,促进定向主导的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均显著高于防御定向主导的青少年;青少年善良人性感知与调节定向、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在调节定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尹贝  欧居湖 《学理论》2012,(9):10-11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对于适应社会相对困难的工读生而言,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或者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回顾国内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SIP模型和工读生视角介入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为工读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责任政治中,问责与避责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政治社会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协同作用领域"出发,可得出:在责任政治视角下,当避责行为转移一定责任时,问责与避责结合可以提供激励以及完善责任认定;当问责制重视回应与沟通时,避责可以与之结合促进精准问责;当基于避责的责任维度时,二者结合有利于推动形成预防式问责制。基于此,可进一步深化对问责与避责关系的系统化理论认知,以破解问责与避责协同机制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来自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甘肃、浙江、福建、江苏8省市2000多名中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探讨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亲社会行为状况及其内部结构、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较低;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道德推脱可以显著地反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即道德推脱程度越高,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不同的道德推脱机制可以显著影响青少年不同维度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家与农民无法精准互动的问题,既有的技术偏差、组织失灵、政治权变和关系运作理论都未能充分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施政伦理概念来透视国家基层治理问题,并解释精准扶贫何以失准。技术失准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扶贫的"帮穷"话语与基层的"帮能""帮亲""帮弱""帮需"等社群伦理产生了分歧与张力,而社群伦理则为基层施政者的"不瞄准"提供了伦理上的正当性。只有在国家总体话语与基层伦理话语中寻找一个有效的"中介原则",国家基层治理才能处理好施政行为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且能够从施政过程中汲取社会伦理资源,从而再生产国家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腐败从非日常生活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出现二者的混同,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制度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在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探讨反腐败有助于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责任,理清情、理、法的关系。在日常生活领域,应从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休闲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加强反腐败;在非日常生活领域,应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加强法律法规、道德和纪律的约束着手,推动干部思维图式从自发走向自觉,克服私人情感等对公权力运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荣"与"辱"(耻)是道德行为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们构成了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从伦理学上讲,"荣"是行为主体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情感上的满足感,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肯定和褒扬,是一种正面的肯定评价;"辱"(耻)是行为主体做了违反道义之事后所产生的羞耻之心,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14.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赵心业 《学理论》2013,(7):50-51
王阳明良知天理的心之本体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的概念是相通的,但二者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方式、方向不同。于一念发动处克倒不善讲的是道德情感的控制,这与"自我"的概念相似,但二者对知觉发生作用的先后认识不同。主观能动性在此的体现也不同。在方法论上,真我论思想不同于人格结构理论,不具有近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丽 《行政论坛》2002,(6):53-55
现代意义的行政首长的权威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文化概念与范畴,来自于施政过程中部属授予、信赖和人格力量的释放。关注并提升行政首长“非权力因素”中的人格素质,使行政首长的概念从旧体制下的“权力领导”模式中走出来成为真正的大众的、经济的、社会的首脑,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追求社会性行政责任最大化,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引发的行政权力“现代性”特质转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8.
"治理"是需要较为严格界定的一个学术概念。现代化治理与中国传统治理难以毫无矛盾地共享"治理"一词:"治理"是一个具有特指含义的现代概念。中国传统的治理,指的是治国理政的一般事务。作为现代概念的"治理",是在古今揖别之后,才出现的现代理念与现代事件: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机制,是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多元共治,是现代国家强大治理能力的保障。中国既需要在现代转变的条件下,确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需要在激活国家、社会与市场活力的情况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推动学术界以更为审慎的态度使用"治理"一词,以明确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任务与当下目标,并提供更加可信的"治理"话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后,在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二者的辩证统一的问题上便有了合理性的解决纲领.研究发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着契合点,即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相互适应;自然与社会二重性与新近的区块链技术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与社会二者都必须放在同一维度下进行考虑,二者没有孰为中心一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到自然环境的稳定,反之亦是如此,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只凭借经济或是自然二者中的任何"一驾马车"而稳步向前.未来应该要强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提升民众经济建设的参与感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市场经济主张的自由竞争和空想社会主义倡导的劳动竞赛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然而,两者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社会效果却截然不同:在以个体私利为原则的市民社会里,自由竞争体现出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机制,表现为一种对抗性、充满"敌意"的行为模式,并引发个体心理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在以共同利益和情感为纽带的空想社会主义共同体中,劳动竞赛蕴含着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机制,满足了人们对集体主义带来的心理安全感,且具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的社会学功能。空想社会主义共同体劳动竞赛理论主张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