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是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的时期,而此时中苏关系由两党分歧逐步走向两国关系的破裂。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希望获得中苏两国援助的越南不得不面对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60年代上半叶,越南劳动党对中苏分歧和国际共运的态度发生了从"避免评论"到"反帝反修"的变化。同时,中苏分歧和分裂也成为一种"镜像",促进了越南劳动党"独立自主"话语的生成,成为越南70年代政策调整乃至80年代"革新开放"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世界格局几番转换为特征而载人史册.世界格局的转换与苏联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乃至苏联解体成为人们在多极化问题上看法分歧的源头.如果撇开苏联,20世纪的世界格局问题便无从谈起,可见苏联在整个世纪中的显赫地位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班牙共产党与人民共产党是西班牙较有影响的传统左翼力量。苏东剧变后,两党分别走上了"革新"与"传统"两条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主张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多个共产主义政党的存在和相互间的分歧、矛盾和斗争,不仅削弱了西班牙的共产主义力量,也让人民群众思想上产生严重混乱,放弃了对共产主义政党的支持,这成为西班牙在独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好不同共产主义政党间的理论分歧,对于加强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和合作、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6):82-83
十八大前后,关于国家和民族道路的讨论此起彼伏,也引发了知识界重大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但表现在如"顶层设计"这样宏大的命题上,也表现在"文学家的政治立场"这样已经潜伏多年未曾浮出水面的话题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表征上成为大国崛起的成功标记之一,而围绕这一事件的讨论,却深刻反映出更深广的思想裂痕。  相似文献   

5.
捷克总理把美国的注资救市称为"通往地狱之路"。这个评价代表了欧盟发达国家与美英日韩在最基本的救市政策上的分歧。但是,捷克的立场与西欧的德法接近,东欧国家却普遍需要资金来拯救,这一悖论意味着布朗的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海湾战争中建立的反伊拉克军事联盟,由于一些国家不赞成美国遏制与打击伊拉克的政策而逐渐解体。这次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遇到一些国家的抵制。原来反伊拉克军事联盟的成员成为反战阵线的“斗士”。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寻找新的“志愿者”。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乃至对立深刻地反映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7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上,成员国在诸多议题上充满了分歧。所幸的是,在主席国德国的协调下,成员国依然达成了不少共识,并在反恐、贸易、气候等领域取得诸多成果。汉堡峰会能够化解分歧、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灵活运用了"优先关注共识性领域""多边双边相互结合""争议议题与共识议题相互转换""用时间换取合作空间"等手段。此次汉堡峰会的经验可为G20未来机制运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海洋意识强化和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对冲下,中美两国陷入"南海困境"的局面日趋显现。海洋意识分歧、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对国际法的不同运用是导致中美陷入"南海困境"的主要原因。中美要走出"南海困境",双方均需审时度势,正视区域力量对比的变化,强化信任机制,妥善管控分歧。  相似文献   

9.
魏敏 《当代世界》2021,(3):46-51
"阿拉伯之春"引发中东剧变以来,美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因叙利亚问题、土耳其未遂军事政变、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等事件龃龉不断,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与土耳其内外政策变化的冲突面不断上升,双方分歧和盟友关系裂痕不断扩大.库尔德问题、美国在东地中海问题上的立场、土耳其与俄罗斯走近以及美土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分化等是影响美土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拜登政府表示不会改变对土耳其的相关制裁立场,但应该看到,美土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超过了双方的差异和分歧,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全球问题上仍彼此依赖,双方的战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陈星 《台湾研究》2014,(5):38-45
社会分歧是政党政治分析的重要概念,对台湾政党政治生态及其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台湾社会分歧的基本结构决定了主要政党的基本行为取向,同时台湾的社会分歧正在经历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整体上看社会分歧呈现出碎片化倾向,这种趋势对台湾的政党政治基本走向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泰国政坛在"红黄对立"与代际分化的双重裂痕影响下,形成了"挺巴育"与"反巴育"两大阵营对峙、中小政党居中制衡的复杂格局,这不仅严重影响巴育政府的决策与落实能力,而且在保守派和革新派"盘外过招"下引发政治冲突再度升级。尽管泰国政治保守派与革新派的分歧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中泰战略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从中长期来看,为了深化合作,有必要做好应对,在观念塑造上争取新生代认同,在项目推进上增进当地民众获得感,在合作对象上接续地方豪强党派友华感情。  相似文献   

12.
李北方 《南风窗》2012,(10):78-79
农村的运行逻辑与金融资本的运行逻辑存在根本的矛盾,在农村发展"外置"金融还是"内置"金融,根本的分歧在于是为了资本的发展还是为了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社会民主党政治上的整体下滑趋势,一场有关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挑战及其未来的讨论在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乃至整个思想领域持续。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显示,欧洲社会民主党正处在一个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十字路口。从社会民主主义的长远发展来看,立足于变化了的世界的改革才是出路;从实践层面上看,迫切需要处理好变革进程中的一系列关系平衡,包括平衡不同的思想观念,平衡党的不同构成和利益集团的诉求,以及在政治战略中平衡变革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法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一致与分歧交织的复杂关系,西方学者称其为"冷同盟"。但随着今年夏天法国新总统萨科齐的上台,法美关系出现转热趋势。这是法美从此亲密无间的前奏,还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次小小的短期波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克钦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对缅甸国内形势的关注,担心"民地武"问题自此走向失控。从根本看,冲突发生的原因是"民地武"与中央政府在地区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难以调解。这种情况对中缅关系,特别是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带来冲击。而近年来随着缅"民主化"进程推进,西方对缅投入增加并  相似文献   

16.
金应忠 《国际展望》2015,(2):85-96,148,149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同时也是欧亚非三大洲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它不仅植根于古代先民基于勇气与智慧共同创造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而且也适应了当代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共同需要,更是包容性塑造外交的伟大实践。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各种矛盾、分歧,但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以聚焦共同发展的方式为各国认识这些矛盾、分歧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通过倡导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塑造理念,为管控、弥合、化解这些矛盾、分歧提供了新的途径。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的相关国家有能力在古代先民创造的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以平等、均衡化的原则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同时促进沿线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也需要我们具有包容性塑造的目标自信、理念自信。  相似文献   

17.
黄伟 《法制博览》2015,(4):62-63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也是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准则,主要就是对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不干涉内政的起源及发展进行简述、"内政"及"干涉"的进本内涵进行简述,主要对该原则在适用上的一些例外因素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各国学者对该原则的认识分歧,从而导致该原则在适用上的一些问题和障碍。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列宁鉴于当时的客观历史环境,在表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时使用了"集中制"而不是"民主集中制"的提法。这导致罗莎·卢森堡和列宁最初在党的组织原则上存在分歧,卢森堡认为列宁的"集中制"是"极端集中制"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尽管罗莎·卢森堡对列宁的政党组织原则存在一定的误解,但不能因此否认她在列宁建党学说上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自民党政府右倾化加剧的背景下,日共基于自身"在野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二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在野党联合政权"构想,并在二十八大上将实现这一构想上升为政治任务.该构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在野党联合政权"的性质、建立步骤、目标与任务、分歧处理原则等.日共推动构想实现的主要举措是,呼吁推翻自民党政府的统治,积极与其他在野党进行磋商,倡议在野党尤其是日共实现"党势跃进",推动市民与在野党开展联合行动,与其他在野党进行选举合作.该构想虽然获得日本部分群体的积极响应,但要真正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政府对俄政策调整的影响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布什政府对俄罗斯奉行的"挤压、遏制及削弱"的单边主义政策,致使美俄关系陷入日益"冰化"的状态.奥巴马上台后,呈现出谋求修复和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政策调整趋势.美国的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有利于缓和美俄在诸如东欧导弹防御系统、北约东扩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促进美俄关系的改善,而且有利于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并将对世界的多极化进程以及中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