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群体是人类必然的组织形式,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群体行为对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群体心理,把握群体心理非常重要。勒庞敏锐地意识到了群体的力量,并结合法国大革命,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群体的心理,对群体心理乃至社会心理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独立的个人在群体中往往会丧失其独立性,受群体精神所支配,成为乌合之众。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阐述了群体无意识的成因及产生的结果等,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理解、认识群体心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在理性与本能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进行归责仍旧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2)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不可避免。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出发,解读德国纪实电影《浪潮》向我们展示的群体趋于同质化的步骤和特点及其心理内因,这有助于更好地关注群体的生长、生存状态,从中也应该反思到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将会转变为集体的恐怖。  相似文献   

4.
政治学和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大多忽视了群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事实,心理学学科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明显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群体生活或人们的群体性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群体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在现实政治中,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现代社会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忽视群体心理的风险.政治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如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少数民族等,以及某些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并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和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群体喜新猎奇的特质和心理需求,迅速占领了大学生市场。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情况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社会、公民自身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主要有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其发生特点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等。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主要表现在群体认知、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群体态度等方面。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心理动因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情绪、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这三者共同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去个体化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心理氛围,在极端情况下,它会促使成员丧失理智,削弱其责任感和对自身的社会控制,冲破现有的社会规范,从而引发不理智的泄愤事件。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事件作为虚拟技术与现实政治交互的产物,正在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运行轨迹.探寻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与正确对待网络群体事件.群体感染、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精神宣泄、谣言传播等无疑是网络群体事件生成的内在原理,它们共同引发并催化网络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婵 《学理论》2012,(24):54-5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微博,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至今方兴未艾。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微博年,自此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然而,微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网络流言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甚嚣尘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微博使用者媒介素养不高的事实。文章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学,以新浪微博为例,简要分析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志波 《学理论》2010,(19):206-207
大学生特殊群体包括厌学型群体、网络沉迷型群体、贫困生群体、不和谐家庭群体、恋爱同居群体等,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他们易出现学业心理问题、因人际关系紧张所引发的心理问题等种种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要采取将心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王军妮 《学理论》2014,(2):261-262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和SCL-90问卷研究了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策略:一是重点地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二是建立针对高危群体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迅速高效的危机事件处置系统。  相似文献   

13.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模式及其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具有的快速、高效的动员能力和传播特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进人Web世界,由此形成了一种民意表达的类型——网络舆论。但是,网络舆论不是社会舆论的等比浓缩,网络场域中的互动交往空间极易导致意见偏至和群体极化,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事件主要存在于互联网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并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城市外来务工群体在城市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相对贫困性,在城市生活中具有生活质量的相对低层次性.导致其心理承受力相对脆弱,成为社会风险多发群体,潜在危及城市社会稳定和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开展外来务工群体道德生态研究,拓展道德研究面向城市新群体的新领域,并在实际应用中促进外来务工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社会准则、行为规范等的接受和认同,成为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践行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青年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具成长性、最有创造性、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要重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宏观背景下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现状和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以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3)
在当前网络文化当中,"公知"群体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有着复杂的多面性,公知群体在网络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危害性,众多学者虽从多学科多进路进行研究,但是始终无法获得共识。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以往的研究普遍将公知作为一个稳定的群体来看待,而忽视了公知群体会随着新媒体变化而变迁。该群体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实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到匿名的网络"公知"的转变历程。本文认为,传播媒体的变迁,决定了群体的传播的特征与语言策略,从而塑造了网络群体本身。  相似文献   

18.
相对剥夺指相对于参照群体,现实中人们缺乏某种渴望拥有的东西的状态。当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的现状或结果与某一外群体相比,感觉本群体处于一种弱势或不利的地位时即产生群体相对剥夺。本研究通过对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三地309个灾民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灾民群体相对剥夺的心理及行为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相关,双重剥夺下的灾民更倾向参与集群行为。对于城镇灾民,正当性和可行性作用于灾民对群体相对剥夺的感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集群行为;对于农村灾民,正当性、可行性、责任性和群体支持皆是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的前因变量,群体认同对情感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丹梅  郭普璞 《学理论》2008,(20):68-69
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20.
徐彬 《学理论》2012,(11):203-204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离不开各种群体,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应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发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力量;正确利用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