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跨文化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本文以美国通识教育中跨文化课程的教育哲学变迁及课程实践为鉴,针对我国高校跨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现状,提出在当今应提升对跨文化通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借鉴美国相关经验,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合理规划跨文化课程领域在通识教育中的隶属模块以及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通识素养,推进我国高校跨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从而培养和谐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已二十年有余,无论是就采取"通选课"的高校而言,还是就采取"复旦模式"的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究其缘由,核心在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准确领会,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识课程目标不明和通识课程设置混乱。对于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而言,应采取对策如下: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明确通识课程目标;认真着手通识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黄联英 《学理论》2011,(23):231-232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注意与专业教育的联结性;切实关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7)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用技术型高校完善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的路径如下:形成通识课程教学激励机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发教学大纲编制审核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璐 《学理论》2012,(22):146-147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逐渐意识到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各高校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通识教育改革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三方面,分析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从推广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精心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进。具体措施包括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安排通识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学制、学分制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作为提升民族地区公众民意表达的有效性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和积极公民的重现.目前,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公众民意表达技能不足,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公民民意表达的效果.所以,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关注人权、注重参与、强化理性和提升能力.应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推动民族地区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通过法律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意识,强化公民参与能力教育,提升民意表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3)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扎根于美国公民教育课程,服务于整个美国社会。美国公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等因素影响,克服一定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在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为显性和隐形两大途径;在《美国公民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条目中体现了对学生行动能力等的要求,而在其整体宗旨和要义上则体现了诸如"志愿主义"和"世界公民"等概念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对于这一各国教育界一直在探索而众说纷纭的问题,美国中小学的对策之一,是开设“公民教育课”。据美国《纽约时报》报导:在1986年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纪念活动的影响下,美国中小学校兴起了一股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准则的热潮,以往那些抽象空洞且繁琐不堪的道德教育不再为人青睐。相反,中小学生纷纷选修了“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从1988年秋季开始,纽约州各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都得修习一门为期一学期的“参与行政管理”之类公民教育课程,其重点在于进行模拟审判等方面的活动;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则提出并设置了一种融“公民道德”与“民主准则”于一体的公民教育课程——社会学习课,供幼儿园的儿童乃至12年级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具体的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和其他通识教育等潜移默化地进行,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及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永健 《学理论》2012,(26):152-153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来为大学所接受。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践行通识教育有其必然的内在合理性,教师教育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通识课程的宗旨不谋而合。在当前的教师教育中的通识课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虑,以改进课程的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9)
目前,我国公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费伦理问题,加强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公民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上,应注重消费伦理知识的传授、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以及消费伦理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有效地进行我国公民的消费伦理教育,首先,发挥政府在公民消费伦理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其次,注重提升公民消费伦理的践行能力;最后,继承和发扬我国节俭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通识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通识教育蕴含的育人功能、特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理念"重知识、轻素质",教学过程"重技能、轻德育",课程设置"重分责、轻交融",教学目标"重号召、轻评价"等问题,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渠道、强化条件保障等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公民教育的特征与价值追求,是实现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特征及价值追求,对当代我国公民教育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即民主法制精神、公共精神与理性精神这三方面。民主法制精神是我国公民教育核心价值追求;公共精神属于我国公民教育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树立公众的公民意识,为公民教育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理性精神体现在公民主体精神方面,属于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毛建西 《学理论》2012,(19):199-200
高等院校"育人"要务和当今社会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催热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研究型大学。探求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策略,有助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倪昕 《学理论》2013,(14):248-249
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欠缺深度、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搞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加强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规划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艳 《学理论》2013,(3):190-191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本图所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创构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及教育目的,旨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价值理性的建立引领人间正道,在规避背离人间正道的价值取向形成之风险的同时,促使公民的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图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是运用道德打造人格的方式,可见公民的生理成长年龄越小,人格甚至道德及唯物史观的价值理性课程越多,而随着公民生理年龄的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李岳  薛涛 《学理论》2012,(28):168-169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纷争由来已久,从二者的关系路径来看,经过了"融合-分立-整合"的过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识教育不能完全排斥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专业教育也需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依托。在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一种通识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