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互联网+"则是当前最大的教育实际,本文从了解"互联网+"的特点谈起,进而分析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2.
徐伟琦 《理论导刊》2020,(1):124-128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变革,要求其必须重塑思维、放大边界、重构话语和革新模式。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传统权威与开放生态的偏离、限量输送与海量信息的错位、限时供应与随时在场的位移、闭环教育与环环连接的相悖等窘境,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更新上建构"互联网+"思维方式,在跨界融合上建构"互联网+"新型体系,在话语重组上建构"互联网+"互动模式,在树立典型上建构"互联网+"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也对其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探寻"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谛,积极开辟鲜活的高校政治教育虚拟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该做到:突出教学问题导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递进转化;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创新考评机制,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考核、网络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特征及时代意义的探究,厘清并分析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找出一条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出路,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更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逐渐进入到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之中,掀起了一股智慧学习的新潮流,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因势利导,改革和拓展党建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实现移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与党建工作的充分融合,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4)
面对当前"互联网+"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辅导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认真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0)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互联网思维的产生,激发了人们对于各种传统行业的新一轮思考。互联网思维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永续活力。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机遇和问题以及对策几方面,论述了"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23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中共执政方式转变"理论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以及《解放日报》《社会科学》《行政论坛》等报刊社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互联网+"与制度变迁、互联网政治的国际比较及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郝宇青教授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七大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7,(11)
<正>读书需要起点,思想引领需要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立足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介入点",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黏合力",突出隐性德育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力"。荐读作为读书育人的载体,是解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危机、提高深度阅读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举措。天津外国语大学围绕"天外书单"项目,通过"新生书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具有集约化、智能化、数字化、扁平化的特点,能够拓展传播渠道、突出民警主体地位、提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内部管理,开展"互联网+"政治建警,加强"互联网+"文化宣传,实施"互联网+"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与挑战: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超越现实的特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作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平民化"和"草根性"特点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深化理论学习,提升网络技术水平,打造复合型的专家队伍,从而应对和解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宋红利 《学理论》2013,(18):386-387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和社会脱轨,尽快适应互联网普及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论文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在分析网络时代的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联网+"是自由、开放、平等、分享等互联网精神特质在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运用的实践成果,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行业的逆袭与创新。高校在面对"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重大机遇与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既要因势利导,张扬其时代特质;更要因时而化,摒弃其消极影响。唯有用"扬弃"的态度来指导具体工作的实践,才能切实增强高校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将其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当前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困境,探索解决对策如下:高校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探索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加强红色文化"互联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3)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探寻如何抓住"微时代"的契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前瞻性、可行性。做好"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助"微"应用,搭建"微"平台,凝聚"微力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微提升"。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助推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1)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计划促进多数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行业新业态。除去在产业上的突破",互联网+"也影响到我们的政治生活,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是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互联网+"时代带给政治安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咨询信息、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皆凝聚于方寸手机之间,喜怒哀乐皆发酵在互联互通之内,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面对这一新常态,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直面好三大课题:在众声喧哗的语境里,如何让群众听得到党的声音?在众说纷纭的思潮中,如何让群众听得懂党的主张?在众人圆梦的道路上,如何让群众紧跟在党的周围?面对新课题,需要辩证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和"不变",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视与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不减。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如下:延深拓展和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扶持发展政策;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推广普及和更新发展社会创新创业思想理念;锐意进取和完善提高自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