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强有力的精神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而生态文明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论基础;并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和谐、生态生产力、生态政治、生态民生和生态素养理念;且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生态践履,有利于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史为切入,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关于"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科学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绿意盎然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美丽中国"建设正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待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2)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5)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新时代,从而有助于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困境,而生态转型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走生态现代化之路是摆脱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出路。生态现代化为努力实现生态转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中国走生态现代化之路的对策: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环保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今全球生态治理仍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下,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追求。当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处于变革之际,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加强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相关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原创性词汇,生态文明命题源于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后发国家可以跨越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秀萍 《学理论》2014,(7):9-10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这个富有浪漫诗意色彩的词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禁不住让人眼前一亮,报告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时,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其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布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曹静 《学理论》2013,(4):28-2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21,(8)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对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最终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生态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有三种出场路径:一是针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个案研究;二是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讨;三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身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存在着难以遮蔽的理论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性"1研究出现真空;中共领袖人物"个案式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的失衡和寻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本内容的系统概括存在"空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渊源关系难以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的划分存在着"简化理解"和"浅尝辄止"的理论局限。未来学界应有针对性地破解上述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两山论"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新思路,为资源分配问题寻求新路径,为社会矛盾问题指明新方向,为开启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新动力,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9,(3):80-86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文化基础,生态资源的价值认知与生态资源资产核算是生态价值观念理论与生态文明实践结合的重要契合点。雄安新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生态资源的价值认知与生态资源资产核算能够为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起到导向性作用。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系统梳理生态资源价值的理念变迁和核算方法体系,针对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协调为前提,依托地学大数据方法的支持,综合统筹生态资源价值与生态资源安全,构建面向主体功能、"三生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资源资产综合核算体系。这既是拓展从生态整体性视角思考生态价值观念与实践的科学尝试,也是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成效评估的创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论述,是表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述,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揭示了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深邃理性,指明了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建成美丽中国以及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指明了方向,充分表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丰富而高超的生态哲理。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建国后的环境治理探索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确立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入。按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脉络,将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工具选择这三个层面分析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涵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定位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理论和新举措。形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理念。该理念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国际生态文明环境和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它创造了生态文明理解与实践的新境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在生态文明时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十分必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思想,而且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在超越,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意蕴与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