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认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张"义务论"伦理学的方法,坚决反对西方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伦理原则。他认为,正义是不受偶然的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的自律的理性人的一致同意,是作为理性的人的自我构建。这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是完全相契合的,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就成他批判反对功利主义和目的论的最有力的武器。罗尔斯从康德的自律道德原则出发,设计论证了他的《正义论》理论原点"原初状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以道德动机为起点,引出了"德性""善良意志""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出发,探究了"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命题"和"命令式检验"在其道德义务论中的地位与关系。从德育内容、立德树人、道德评价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这种批判实际上也是规范与道德之间的权衡和论战。  相似文献   

5.
郭韶艳 《学理论》2012,(32):57-58
康德对"不许说谎"这一完全义务给出了一个苛刻的绝对的理性论证,说谎不仅违反了人是目的的原则,有悖于诚信规范,而且从长远角度看对受骗者和行骗者双方都无益。但事实上我们无法杜绝谎言,有时会不得已地说谎,并且这种"谎言"是被允许和谅解的。当然这种谎言永远是一种"万不得已",我们须尽力减少它,并不假思索地坚持诚信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6.
崔剑荣 《学理论》2011,(17):33-34
威廉,大卫·罗斯爵士(1877-1971)是西方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也是直觉主义伦理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同为直觉主义学派的摩尔及普里查德的伦理思想。罗斯为解决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等人的义务论伦理学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而提出了一种多元性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这就是他那著名的显见义务论。研究罗斯的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直觉主义伦理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为我国的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洋 《学理论》2011,(28):57-58
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自由的背后是自律,除了自律外自由还要接受他律,他律就是外在的道德和法律规则的约束。主要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研究康德的自由观,分析康德自由理论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1)
罗尔斯从正义原则出发提高了平等的地位,他认为在基本自由优先的同时,平等与自由是相容的。而诺齐克则主张自由至上,自由与平等相矛盾,他理解的正义是对自我所有的坚定维护。面对平等受到的冲击,柯亨对诺齐克的理论核心——自我所有权原则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批判,指出实现平等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自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实质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柯亨进而通过转向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平等,即机会的平等进行了阐释。柯亨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将平等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构想尽管在实践上存在不足,而他的理论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1)
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础上,从自由意志、道德律令出发,指出善恶概念既不是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理性的先验假设,也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材料,而是存在于道德法则之中并由道德法则所决定的。因此,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服从就是道德上的善;反之,如果违反了道德律令便是道德上的恶。康德并没有直接论述道德善恶,而是从逻辑可能性、实然和应然三个层次出发对道德善恶观进行了阐释。康德提出的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的道德善恶观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体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时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从多方面进行了批判.首先,柯亨从转让正义和获取正义角度对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认为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既是不正义的,又是不自由的;其次,柯亨从自由价值角度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揭露了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自由的本质;再次,柯亨从基本道德依据角度时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彻底驳斥了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的不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道德活动中,杂多的普通理性导致道德理论的浅薄、任性的价值准则导致道德规律的遮蔽、对立的主体行为导致道德生活的纠结等。鉴于杂拌的道德观念的诸多困难,康德构建了纯粹的道德观念,试图以绝对的善良意志、普遍的形式原则、尊重的主体责任等价值合理性,颠覆杂拌的道德观念的缺陷,促使道德理论的深刻、道德规律的确立与道德生活的和谐。真正德性论的创立、罗尔斯抽象契约论的建构以及当代人们观念中的纯粹道德情结的产生等从不同方面表明,康德纯粹的道德观念对现代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政治道德的几方面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张毅 《理论探索》2005,(4):121-123
政治道德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行为以及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和理论前提。具体来说,政治道德即政治的道德属性,体现为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个道德维度,它为政治行为以及政治行为所遵循的政治规则体系提供了目的性、正当性的基础和依据,并为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人自身的道德人格设定了德性论的规范。作为政治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充分落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频遇失败新自由主义的内容反映了其学术理论、政策纲领、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性质。目前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对其理论观点、流派演变、政策手段等诸方面都有详细的分析。总的说来,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所谓"三个三",即"以‘三论’——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和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以‘三反’——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以‘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政策主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逐渐走出"书  相似文献   

16.
吕妍凝 《学理论》2011,(22):75-76
道德建设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取能为我国道德建设所用的积极因素,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性、"人是目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批判式继承和发展康德的自律原则,从而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泛神论之争"是德国观念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这场争论的发起者雅可比则是启蒙理性和现代性原则最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他指出,以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反思性的理性演证来确定事物存在的根据,其结果将是与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相背离的机械决定论和无神论,从而削弱道德、宗教和政治的根基;而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另一种表现,将知识和道德的根据最终归于思维或先验自我的内在性时,认识的内容、形式和认识对象本身都成了主体的一种构造,这势必会导致唯我论,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无主义。只能通过个体的信仰、直觉和情感,而不能依靠理性的反思和推论,才能通达上帝在他的启示的直接性中向我们揭示出来的绝对真理。雅可比的理性批判及其信仰主义哲学中对"思有同一"原则的重申,对后康德的观念论哲学家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经历了一次逻辑转换,即用"政治正义"替代了先前的"伦理正义"。这种逻辑转换到底是理论发展还是理论退却,曾在政治哲学界引起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罗尔斯正义理论若干核心理念的解读,探析了政治正义观念的道德基础和政治意蕴,试图证明罗尔斯伦理正义观念与政治正义观念之间的逻辑连续性与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道德政治"发端于现代政治哲学中卢梭对霍布斯与洛克的道德批判和道德建构。卢梭首先注意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中可能造成的人与政治社会的非道德倾向,从而在对人性的重新阐释中构建其"道德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从根本上取消了"道德政治"的可能性。卢梭与马克思刚好构成了"道德政治"谱系的开端与结束,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解决方案同样也应被视为对"道德政治"问题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0)
<正>义补偿问题是资源正义分配问题。做好正义补偿要求既让受损者获得补偿又不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感情。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和以诺齐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在"为何社会应该进行补偿"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是二者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义务的假定上存在根本区别。而自由主义平等理论的正义补偿方案在理论上无法满足真正做好正义补偿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