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地实现,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首先,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2.
王丙珍  关小云  战庆学 《学理论》2012,(22):122-123
鄂伦春族文明为生态文明,鄂伦春族文化蕴涵了更多的生态智慧,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保护着养育自身的生态环境。鄂伦春族把保护生态和谐观即和而不同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具有的丰富生态审美文化意蕴,涵盖了生态审美范式、生态审美理想与生态哲学观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5,(12)
<正>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此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从文化角度看,生态文明实质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夯实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基础,是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文化驾驭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破坏范围和影响比较大。如许多河流污染严重,水质遭到破坏;大部分湖泊出现富养化;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不足;矿产资源乱挖滥采;耕地有效面积不断减少等等,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和正在影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看到,人在自然环境中居于首要的支配地位,正…  相似文献   

6.
刘永生  祝和芬 《学理论》2010,(26):77-79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模式。其表象是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内核是以人为本。它吸取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生态社会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出发,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发展民主政治,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绿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的文化,其深刻内涵必须在当代语境中才能得到理解。环境问题构成了生态文化生成的重要动力。从内容上看,生态文化不但是传统文化继承和扬弃的结果,更是在人文文化引导下科学文化的纵深发展,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互相监督、共同构建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卢明 《学理论》2013,(14):177-178
阿婆茶"是苏南地区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千百年来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信息交流,社会公关,文化娱乐的自组织功能。在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影像,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高度,也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把握的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生态文化以塑造全民生态价值观,从理念提升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同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宣传阐释,积极弘扬人类共同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摆脱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困境,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变革,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形成与时代要求相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培育方面,要注重四个维度:在理论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化维度上,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维度上,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在思想维度上,确立现代社会生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中的一种左翼的激进思潮和派别。它的基本理论是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四大支柱构成的,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这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它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思潮对我国无疑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生态社会主义片面地强调生态问题,仅仅从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永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科学理念。要想不断加快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与要求,从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重视生态文化教育、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的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和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发展生态型经济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国内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营造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