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有位外出旅游的台湾同胞,经东南亚来到了日本,径自找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要求回祖国大陆探亲。使馆人员问他在大陆有什么亲人,他说:「我的亲人住在北京,她是我姐姐,姓徐,名曼。徐是双人徐。曼是罗曼蒂克的曼……」原来他风尘仆仆,是要专程来北京看望徐曼小姐的。为许多台湾同胞所熟知的徐曼小姐,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海峡两岸直接往来长期受  相似文献   

2.
林岷 《台声》2002,(6):42-44
2002年4月8日晚,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黄启芳教授电话(台北私立世新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是我在台湾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姑父徐鸿彰教授得意高足和义子,故称我“岷姐”,我叫他“黄弟”),告诉我他陪同台湾孔孟学会会长李焕先生一行下午刚到北京,住在钓鱼台宾馆。我告诉他,我曾在1990年、1991年访台时,在缪全生教授(是我叔叔林纪东的博士生———叔叔在台湾享有“法学界泰斗”的盛誉)陪同下,两次拜会我纪东叔的挚友李焕先生,己10年未见,很想念他,希望此次能够见面。两天后,黄弟电话告诉我说,李焕先生很高兴接受我访…  相似文献   

3.
敬悯     
我爸有四个弟弟,所以我有四个叔叔。他们都是散落于市井小巷、穷乡僻壤的普通人。最小的叔叔比我仅仅大八岁。他清秀机灵,身量瘦小,喜好文学,梦想尤为繁多:当一名神气的大学生,娶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写若干锦绣文章……后来初中毕业进了家百贷商店,下岗后和婶婶一起去广东的鞋厂打工。女儿跟着外婆长到六岁,他们仍然在流水线上劳碌,挣取薪金养活老小。连年过节回来要抱抱宝贝,小丫头却直往后缩,不认他们。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小叔叔所在的工厂裁员,他准备返乡侍弄田地,在电话里说:“打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种田一年才挣两三千……大不了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呗,是不?”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7)
正前几天,海峡对岸的亲人堂弟用手机发来一条微信,说叶家四房的福申叔叔寿终正寝了!看到这条噩耗,我顿时泪流满面,这是因为福申叔叔对我们在大陆生活的3兄弟有大恩大德!对我们3兄弟有着如父亲般的爱!1990年,我有幸获得国家教委的委派,到日本兵库县神户商科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我按照老父亲留下的有关台湾老家的情况材料,写了一封家书试投给一位叔叔(后来才得知当时那位叔叔已经过世)。家乡的亲人一看是一封来自日本的书信,感到十分好奇便拆开了此信,这  相似文献   

5.
李立 《两岸关系》2002,(6):20-23
大将陈赓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位名将之鹰,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夫人傅涯是位台属。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早在1938年就去了台湾,她和亲人天各一方,半世不得相见。 这一切大大激发了我采访傅涯的欲望,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她的住址。门铃响后,没想到为我开门的竟是84岁高龄的傅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27岁的蒋浩廷从台湾来大陆工作,因缘凑巧,他和一位陌生的江西女孩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经营着一家培训学校,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两个弟弟在大陆求学回台湾都成"学霸"在大陆刚开始工作的两年时间里,蒋浩廷在上海的一家公司负责协助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其实是我爸爸先来大陆,他带着我的两个弟弟到上海念书。"蒋浩廷说,"两个弟弟当时成绩不好,爸爸也对  相似文献   

7.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8.
故乡台湾行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地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叔叔等许多亲人,那个地方还是一个宝岛,盛产大米、蔗糖、香蕉。我还会唱一首歌;“台湾岛啊,我的故乡,多么美好的地方”。这样梦,这样想,这样唱了近40年,在我儿子都已十几岁的时候,回归故乡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我终于真真切切地踏上了这块与我有着血脉关系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3)
正和爸妈在台湾旅游,感受最深的就是坐车。我们从南京坐飞机抵达台中机场后,就转乘了环岛旅行的大巴。7天时间,在导游叔叔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宝岛台湾环行1800多公里。我们时而路过海港,时而翻山越岭,时而穿行都市,时而绕道崎岖,尽管奔波,但觉得心情很舒畅。旅游结束离台时,爸爸妈妈和同行的叔叔阿姨们还将没来得及花完的新台币送给了司机叔叔,算是间接地感谢他的文明驾驶和平安保障。  相似文献   

10.
怎样继承在台亲人的遗产编辑同志:我父亲于1948年底随国民党军队去到台湾,1979年退伍后,一直在台北经商,购置了一些房产,积攒了一些钱财。1997年4月11日,我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临死前他留下遗嘱,除了他在台湾的子女外,也要我继承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高倩 《两岸关系》2010,(4):61-61
2010年春节前夕,我有幸随北京市政协组成的北京海外文化交流考察团,由市政协十届副主席黄承祥率队,赴台湾进行文化考察交流。作为台胞,作为市政协第十一届的新委员,我激动万分,我回到了那个养育我亲人的美丽宝岛,回到了那个全家人日思夜想的故乡——台湾。  相似文献   

12.
詹志芳 《台声》2013,(9):76-76
林叔叔心中的希望之火并没有灭,他还在主持受难者互助会的工作,就是证明。他还在对我这样一个晚辈不遗余力地诉说着台湾的情况,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13.
草原的呼号     
草原沙化和嘎达梅林起义前一阵儿北京刮来沙尘暴时,我指着漫天黄沙对友人笑称,我认识那些黄沙,它们来自我的老家——沙化的内蒙古草原。友人也笑说,可能就是你弟弟在家门口扬沙子呢。我弟弟倒没那么大本事把沙子扬到北京来。可的的确确弟弟他们这一代、上一代或更上一代农民们——原居住牧民转为农民者和内地涌入的农民,开垦草原,使蒙古草原大面积沙化,造成如今的沙尘暴频频袭击北京和内地,以及更远的台湾和日本岛。我深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了这么多疯狂的尘沙而惭愧。也深为全国八大沙漠沙地中内蒙古就占了四席而不安。那些从西至东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5,(6)
梁实秋先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在台湾病逝的消息,震惊了大陆文坛。这不仅是由于梁先生作为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更使人深为惋惜的是他的那颗始终不渝的「北京心」。他原拟次年携夫人韩菁清一道回大陆,看看北京,探亲访友。他离开故园北京将近四十年了。四十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然而北京时常在他的梦中,北京时刻在他的心中。北京有他的亲人,他的骨肉同胞,有他的同窗好友,有他的莫逆之交的许许多多青年时代的朋友。他多么思念北京啊。  相似文献   

15.
齐瑶 《台声》2013,(2):76-77
从小便知道,我的老家在台湾,那里是生养妈妈的地方,那里是妈妈成家后牵肠挂肚的地方……长大后,在课本上圈起地图上小小的地方,悄悄告诉同桌这里是台湾,台湾有我好多的亲人,从那时候起,能去台湾见亲人,成了我和妈妈一样的梦。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一道无情的海峡阻隔了大陆与台湾.多少人有家不能回,亲人难相见.为传递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的《亲友信箱》节目应运而生,它在若干年里几乎成为两岸亲人沟通的唯一渠道.《亲友信箱》是个有血有肉的节目.那些年,不知有多少封家信撞击过我的心.16年前的一次亲属录音,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那是1978年春节由我筹组的“信箱”节目.阴历腊八过后,听说广播局文工团合唱团演员蒋荣葡的家在台湾,我决定采访她.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47年回大陆定居的台湾原住民同胞,今年72岁。1992年我回台湾探亲,途经香港,看到飘忽不定的米字旗,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目睹香港的平稳回归,我心中无限感慨:我们的国家从此富强起来了,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近日回来探亲的亲人,一个个满脸堆笑,谈论香港回归情况,谈论香港未来。谈到台湾统一问题,弟弟愤愤地说:岛内一些政治势力抛出“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独立的国际法人”等等,妄图把海峡两岸变成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视台湾2100万人民的利益而不顾,是很不得民…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7日,上海天气一反“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常态,艳阳高照,天高云淡。在台湾做皮鞋生意的林鸿铭先生一早从台北桃园机场出发,到香港后再转机飞上海。一路上,他没有心思欣赏这座城市新近发生的变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见到我的弟弟”。林先生的家在台中,他的弟弟叫林鸿岳,20多年前就开始患有重度精神障碍症,去年7月6日离家出走以后,音讯杳无。林家四处寻找,没想到竟然在海峡彼岸的上海找到了。这次他就是专程赶来接弟弟的。“是他,我的弟弟没错”接林鸿铭先生的轿车几乎横贯了整个上海,从浦东机场直奔位于普陀区真南路的九州通大酒…  相似文献   

19.
我的祖父名叫陈顺龙(也叫陈竹民),生于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我家祖籍原是福建省同安县,曾祖父陈雷是贫苦的农民,因无法维持生活,很小便到台湾去谋生,后在台湾娶郭氏为妻,生有3子,我的祖父陈顺龙先生为长子。由于生活艰难,他16岁便离开台湾,只身去香港学徒,跟随一位德国医生学牙科。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熟练地掌握了牙科技术,30岁左右由香港转至北京,先在前门外观音寺开一小药房,后在前门外廊房头条西口路南开设了“陈顺龙牙医馆”。当时西医治牙在北京可为首创。牙医馆是一座两间门脸的二层小楼,楼上朝北设有治疗室,不仅有先进的治牙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保安》2012,(14):63-64
编辑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押运员,5月26日下午,我跟几名队友执行完任务回公司交车的时候,正好碰到同事小李的弟弟来找他。当弟弟看到小李手里负责押运时使用的枪支时,就央求小李给自己看看。小李没有想太多,就把手中的枪给了弟弟。虽然弟弟拿在手里不到两分钟就还给了小李,但是这一幕还是让公司的督察员看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