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刘娟 《湘潮》2013,(1):14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内容、具体措施及保护工作采取的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珍贵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经受着巨大挑战。文化生态学启示我们,必须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其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在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突出它们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把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乌鲁木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多,内容丰富,加强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法规的健全、顶层设计、建设数字化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8.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美学、科学、经济等价值,是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严重滥用,或濒临灭绝。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化的手段协调推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消失殆尽的严峻现实。加大财力投入、整理保护项目、营造保护氛围等举措对于进一步做好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前蚌埠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一)蚌埠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蚌埠地处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淮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8,(5)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省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就有花鼓灯、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19个项目入选。尔后,我省也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个类别83个项目,如鞭打芦花、五河民歌、卫调花鼓、华佗五禽戏、新安医学等。至此,我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02项之多。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6月14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再次编发几篇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章(第一、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本刊均己刊登过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热爱,更加关心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求实》2009,(Z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刻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按照国务院2005年文件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  相似文献   

15.
李倩  田伟 《世纪桥》2016,(7):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黔江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公民实现文化权利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目前主要有保持文化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从正义和人权的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现人们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9.
金昱彤 《探索》2013,(1):122-125,12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是全球范围发展的新趋势,整体观更加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生态文化视角,注重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活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也更加强调各利益相关方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作用.整体观的理论关注则要求从文化本身的结构出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文化特质、文化从、文化模式等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文化整体存续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联,将非遗保护的整体观转换为更加有效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2):8
注重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为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鲜活的立体空间,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因为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它们的日常社会习俗、生活群体紧密相关,脱离了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就难以存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以及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唯其如此,旅游文化大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