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一个文化符号的形成与演变——基于宁化石壁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通过建构文化符号来建构生活和意义体系.历史上,宁化石壁作为客家各姓氏宗族的开基祖地是一种文化建构,客家谱牒与传说中的石壁,也全然是一个象征符号,客家人建构石壁符号的目的在于强化客家人的族群认同感,与真实的石壁基本无涉.现代宁化石壁文化符号的构建过程,既是新客家运动的产物,又是包含着正在经济利益的文化策划,是为发展经济而发明传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信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加快信用文化建设任务紧迫,搞好它,一要深刻认识发展市场经济这一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出现,从而充满信心;二要认真研究信用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加快信用文化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是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上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中 《新视野》2008,(1):73-75
物质文化是以固态或静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则是以动态或活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物质文化具有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和保存时间长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和场景性.非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之母,物质文化属于上层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属于底层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相互包含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文化的理解大体有两种思路:作为"功能性"的文化和作为"主体性"的文化。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化"。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其合理性的内容表达是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主体能力的证明。在人类文化变迁中,不同文化形态间呈现出了多元互补、加速度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十七大报告对于文化建设理论的新概括,对于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设想,是党在文化发展战略上的新发展和新起点,是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的一个新要求。自觉地积极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化的发展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任何时代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超越,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就必然表现为对中外传统文化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超越。我们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推进文化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宪臣 《学习论坛》2004,20(1):27-29
创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创新是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胆开拓、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这其中包括内容创新,使中国文化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形式创新,用新颖进步的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制创新,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3,(4)
践行文化自觉需要文化主体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要自觉意识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发展、文化创造以复兴其文明的使命。履约文化使命,首先要求文化主体客观认识和把握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状态,正确处理和应对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处理好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其次要求文化主体具有主动的文化发展意识,自觉制定文化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方略,处理好文化价值的建构问题;再次要求文化主体注重文化自觉的提升,具备构建文化强国、激荡国际竞争的能力与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又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先进性和优越性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11.
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要进一步增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把文化传承灌注在对文化投入与企业文化培育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创新贯穿在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文化自觉,把文化服务延伸到全社会所有神经末梢,从而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以法官为主体和代表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必然也形成一种特定的法院文化。它由三部分构成,又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在培育法院文化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个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与整个社会文化共融共生的一面,只有不断总结和吸纳社会文化的优良成分,切实在新的体制和新的机制条件下,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对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熔铸与外向锤炼,才能真正构建起先进的法院文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如今,文化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不良倾向,基于此,本文对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持先进文化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凝聚力:文化建设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运军 《探索》2003,(3):112-114
全球化使世界上各种民族文化都迅速膨胀,文化凝聚力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认同与文化凝聚力的关系,得出一个结论:从文化本身来看,影响文化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即文化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文化内容的先进性、民族性。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现象反映出文化凝聚力有所弱化,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本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提升文化自觉,在认识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和把握、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和主权意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韩震 《前线》2011,(12):22-23,26
为了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我们不仅要发展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而且要拓展文化服务和激活文化市场即扩大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是文化繁荣的手段和基础,而文化消费是文化繁荣的目的和动力,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共同实现着文化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文化基本法。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来看,文化基本法既应作为"文化宪法"对宪法起着补充作用,对宪法上的文化权利法律化,也应以法律方法将《决定》、《纲要》确立的国家文化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式与措施。制定文化基本法可以将文化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为制定其他文化立法,以及文化法律的实施和评估提供法律标准。我国文化基本法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总则、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并明确国家文化立法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法律措施、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等基本内容。基本方针规定国家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则规定实现政策与法律的衔接,将各项文化政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选择的总体方向与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文化选择面对着选择对象多元、选择标准务实的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选择迫切要求增强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纲领性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表明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就是要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