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整治贪官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新一代领导集体加大了整治贪污腐败的力度,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契机。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吏治,其中不乏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明朝初年,朱元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重典治吏的政策,制定一系列严刑峻法来整饬朝纲,对肃清明初的官吏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析明朝重典治吏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来反思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相似文献   

2.
明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一中央集权王朝,对我们研究中国封建法制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重典治吏"起于明太祖朱元璋,至英宗朝以后,逐渐蜕化,转化为政治斗争工具。对于明朝"重典治吏"政策的实施原因,得失成败,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吏治是个普遍现象 ,但吏治不仅是个法律问题 ,而且还是个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文化问题。从吏治的具体运作看 ,各个王朝自然有其各具特色的吏治 ,但其又是古代普遍吏治制度文化中的一环 ,从而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贯通性。本文选取明初重典治吏为切入点及解构背景 ,对中国传统吏治力求进行一种既特殊又贯通性的法律文化解析。在传统体制语境下 ,一方面 ,专制体制文化使得道德在本质上只是君主和臣子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层面纱 ;另一方面 ,由于道德对法律领域的人为越占 ,使得法律在狭小的时空得以非良性的生长。道德的虚张声势和法律的萎缩生长 ,不仅明代如此 ,其他封建朝代也大凡如此。于是 ,在传统语境中 ,即使在明初重典治吏这种较为极端的方略下 ,由于法律和道德的双双衰微 ,吏治永远只是古代君王心中的“痛”。  相似文献   

4.
略论遏制腐败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遏制腐败需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各类监督;用重典治吏。只有数管齐下,不心慈手软,才能有效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5.
以明朝为范本分析了重典治吏制度及其运作情况和失败的原因,得出了根本解决吏治腐败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之下的结论,并同时指出法治不仅仅是一个制度设计和法律移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选择,并且在法治的道路上要防止浪漫主义法治观.  相似文献   

6.
就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较《唐律》并非“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且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也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的“威竭而不振”,而是缘于“明刑弼教”引出的君权的膨胀。由此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权力的滥用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吏治"与"治吏"是两个有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吏治"是中国古代官吏们治理国家时的工作内容.<汉书·宣帝传>说宣帝长于民间"具知……吏治得失".就是指吏的工作状况.而封建国家,"明君治吏不治民","治吏"是指国家对吏的监督管理.而作为农业大国,汉代的"吏治",吏的主要工作便是管理好农耕生产,保证民生.其它则为降一等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沟通着君主和民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此,官吏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官吏的管理也自然成为君主的重要职责之一,从中国古代吏治实践来看,以德治吏和依法治吏是官吏管理的最基本方式。分析这两种方式,可以为当前我国的官员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把"重典治吏"作为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重 典治吏"的弊端在于推动整个政治体制运作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 乱以及"重刑主义"的误区。以史为鉴,我们必须做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坚持打击经济犯罪与加强领导干部 的思想道德建设并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 ,中国在设计反腐败方略时 ,围绕薪俸与廉政的关系、制度反腐败功能与教育反腐败功能的作用、自生自发演进式反腐败模式与执政党动员型反腐败模式的选择 ,以及要不要“重典治吏”和中国反腐败前景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些研究与讨论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古人"治国先治吏"这一深邃的道理和进步因素同样适用于今天,同样可以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一、从严治"吏"势在必行."治国先治吏",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抓住了"吏治",就抓住了理政治国的纲.二、"治吏"必须从要害问题入手o"治吏"的核心问题是治权;"治吏"的首要问题是治思想.三、"治吏"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从严"治吏",思想是前提;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采取重典治吏的政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对于荡涤明初贪鞍腐之风、严惩贪官污吏,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封建王朝,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廉政建设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封建“吏治”漫议高晓凌战国时期的政治家韩非说过:“明主治吏不治民。”①意思是说,明智的国君只要把官吏管理好,老百姓自然也就好治理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领悟到了“吏治”对国家社稷的重要,因而认真规定了官吏的任用、奖惩等制度。其中有些很值得后人借...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深入研析中国古代政治 ,针对历代王朝奉为圭臬的“宽猛相济”的治民原则 ,提出了鲜明而独到的从严治吏主张。这在中国行政文化史上 ,可以说是一大贡献。本文对王夫之的这一主张从先严上官、重法倡廉、注重选贤养士三个方面作了认真的辩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今廉政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虽未建立健全现代意义上的一套完善的廉政法律制度 ,但其建立的十分完善的官僚制度中将治吏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并积累了丰富的吏治经验 ,主要表现在官吏的选举任用、考核管理、监察监督、惩贪肃贿等法律规范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之中。当代中国廉政法制建设的任务十分急迫且繁重 ,其中“依法治官”应当说是重中之重。文中围绕官员选任、考核、监察、惩贪四个方面的廉政法制建设进行了古今的比较研究 ,对借鉴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精华为今日所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治理思维开始转向了重典治吏和从严治吏的层面,这种转变的成效尚待司法实践的实证考察。而从刑法文本来对食品监管渎职罪进行规范分析,无疑会裨益于食品监管渎职罪现在的司法运用和未来的立法完善。食品监管渎职罪在罪名拟定上存在着忽视罪责要素、忽视主观恶性、忽视刑罚个别化、容易与渎职罪章的章罪名混淆的弊病,应当拆分为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和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在立法体例上存在着特殊性彰显不足、法条适用错综复杂、违背平等适用刑法的嫌疑和浪费立法资源的缺陷,值得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予以借鉴。食品安全的保障单纯依靠刑法是无能为力的,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制度并使之体系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学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在治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治世模式及法学形态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君权神授的兵刑之治与刑名之学;明德慎罚的宗法礼治与早期经学;以法治国与法学;德主刑辅综合之治与经学、律学、吏学、谳学等的共同发展.明朝后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转换为法律的渊源和法律在治理世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初承前代之弊,官吏腐败严重。明太祖朱元璋在"重典治吏"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法外用重刑,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监督制度,对官吏进行了严酷的治理,在惩治贪腐过程中,监察机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建立监察官员的选拔督促激励机制。这对于严惩贪污,整顿吏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古代司法官吏的职务犯罪马作武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君主集权的专制政治。行政权与司法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无严格的区分。中央司法机关置于君权的控制之下,而地方长官集行政权与司法权于一身,司法权其实为行政权所包容,从而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绝...  相似文献   

20.
明初统治者采取"重典治国"的法律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其封建统治影响很大。从中国传统法律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族刑入手,将明代族刑的立法及适用情况与前代比较,分析明初"重典治国"的原因和实质,而后指出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