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东台市以挖掘农村民俗文化为抓手,以“传承民俗文化,彰显东台魅力”为主题,组织开展民俗文化进城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3.
三门湾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特色鲜明。如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结合三门的实际,主要是要从培育以“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门湾特色文化入手,营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环境,为社会经济和谐协调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以民间艺术为渊源,构建民俗文化。三门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末,在国家文化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搜集编纂工作中,我县有9首民歌入选国家卷,80多首入选省卷;9篇民间故事入选省卷。三门民间传统石…  相似文献   

4.
四川客家龙     
1999年“世界旅游日”,“四川客家龙”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和中央电视台荧幕上第一次亮相,就博得了满堂彩,客家龙开始崭露头角。千禧龙年春节,以客家龙为“主角”的首届“四川客家火龙节”的隆重举行使其再一次大展风彩。 舞龙世家 四川客家龙,又称“刘家龙”,因为参加舞龙队的都是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成都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三百余年之久,刘家节庆吉日在古镇舞龙也有三百多年了,形成了具有鲜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四川客家龙”。 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吉祥物。中国是“龙的故乡”,节庆吉日舞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传…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13,(4):I0002-I0003
琼中黎苗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于4月10日至12日举办,今年举办“三月三”倡导简约原则,重点突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民族风情类活动项目。与往年相比,活动内容更具有本土味,更加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从“和”到“和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具有丰富内涵,“和谐”理念是对传统“和”观念的概括与提升。从“和”到“和谐”的发展与转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优 《协商论坛》2008,(11):56-56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很多场合卜被编织成民族文化中的最主要象征。人们发现,存市场环境中,产品化的民俗文化具有某种交换价值,可以给民俗文化所存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西溪印象     
西溪素有“副西湖”美誉,与西湖、西泠并称“三西”。1000多年来,湿地内农事活动和人文活动频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斐然。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赋予了西溪新的生命力,重现了西溪昔日美景。西溪印象  相似文献   

9.
符艳红 《求索》2007,(1):138-140
本文从人性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人与人平等、代与代公正、人与自然和谐”是地球人生存的共识。“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追求、向往的“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研究和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1.
发掘民俗文化 发展广西民俗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回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山。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广西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民俗文化是广西旅游产品的主题,“八五”期间,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产品,对于调整广西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广西的民俗旅游亦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深层次地发掘民俗文化.使民俗旅游产品成为广西旅游的拳头产品.为建设广西旅游大省作贡献。一、民俗文化是广西旅…  相似文献   

12.
交流·沟通·发展--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1997年刚刚到来之际,中日两国60多位民俗学者聚集春城昆明,研讨中日民俗文化。这次“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云南大学(图书馆、文科学报《思想战线》编辑部)主办,日本比较民俗学会、云南侨乡教...  相似文献   

13.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广西为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等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虽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年说龙     
赵书 《北京观察》2012,(2):70-72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点的集中表现,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过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有语无文,本源为雷,“出身”神圣。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05,(4):6-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是历代政治家恪守的政治信念和治国理念,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和终级目标。将“和谐”用于政治,则“政令统一”、“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平稳持续”、“协调发展”;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诚实守信”、“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晓 《今日民族》2011,(1):57-59
2010年9月,应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以下简称“越博”)之邀,云南民族博物馆派出一个工作小组偕同四位民间艺人,前往越南首都河内参加中秋节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我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到越博,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具有中越两国文化特色的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19.
戎耕 《现代领导》2007,(7):31-31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和谐精神的领导班子来组织和推动。和谐班子内涵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是“四个和谐”:即和谐奋进的目标、和谐共事的氛围、和谐运行的机制、和谐发展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天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内心和谐是单位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培养官兵健康心态和美好心灵,构建官兵内心和谐,对于建立良好官兵关系,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