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由于失去了共同的军事对手以及在其他领域出现分歧而经历了一段"漂流期"。《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发表后,日美同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缓解两国矛盾的同时,加深和拓展了该同盟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日本借机增强了军事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国内军国主义势力也逐渐兴起。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在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过程中不再仅仅扮演美国的追随者,而是试图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美国,配合其实现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2.
点评:对美国来说,这次的驻日美军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针对中国。因为美国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对台海地区稳定的威胁,还认为中国会威胁日本、印度等亚太国家安全。这份协议显然赋予日本更多自我防卫权力,也提高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作用。中国对此表示,日本和美国的同盟关系是一种双边安排,它不应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更不应针对第三方。中国希望日本和美国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多做有利于本地区稳定与和平的事。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来,与美国结盟的日本必然会受到美国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的影响。因为日本与世界最强者为伍的结盟政策导致其总是处在同盟中的弱势地位,从而产生了对盟主国家的依附性与从属性。从中美日三边关系的角度观察,日本这种对美依附性与从属性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是日  相似文献   

4.
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欲达成其角色重要嬗变的主观诉求。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新日美同盟的实质是以日美为核心、包括美国盟友和准盟友在内的遏华势力的集结,它以军事、外交、政治、价值观对抗为中心(将来还可能强化经贸等领域的竞争),以谋求和巩固日美在亚洲领导地位,保护美国在全球领导地位,是指向未来的全面而持久的对华战略遏制思维与实践新日美同盟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和中越南海争端等一系列事件打破了东海和南海表面的平静,导致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这些争端背后是日本的新右翼化倾向和不断  相似文献   

6.
朱元凯 《前沿》2011,(4):42-44
美韩同盟是美国在历史上和今天推行东亚控制战略的主要工具,其形成和调整演变围绕着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其内在逻辑性。"天安"号事件发生后,美韩双方通过联合军演继续强化了美韩同盟。美国利用扩展后的美韩同盟在东北亚地区日益加强保持前沿介入和军事存在已经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构成潜在的威胁,客观地评价美韩同盟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地缘战略影响,这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聚焦世界     
《小康》2010,(6):25-25
重建日美同盟?日本《文艺春秋》“今后,不会再以鸠山政权为伙伴。”面对极度混乱的美军普天间机场的移迂问题,奥巴马政权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表态。战后50年间,日美同盟一直充当了支持日本繁荣的重要角色。首相鸠山由纪夫不得不在“重建日美同盟”这一问题上选择退却。  相似文献   

8.
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是美国的美日同盟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两极格局瓦解以来的美日同盟的发展集中地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特点:历史继承性强、结束的标志模糊、时间长、竞争对象的分散性、目标的综合性;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日同盟发展是对冷战任务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建构并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焕利 《时事报告》2012,(11):66-67
日本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的行为,其实并非简单一场“闹剧”,而是蓄谋巳久的。日本多届政府很早就想把钓鱼岛“国有化”,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日本政府借机公然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国际法效力,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公开挑战。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定对日战略的基础之一,就是通过美日联盟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美国这一决策始于战后《旧金山和约》的对日安排,其次是《美日安保条约》的签署。60多年来,美国的亚洲战略始终紧锁着“把日本变成美国的附庸”这一设想,其目标是“使日本在战略和行为上与美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张迪杰 《人民论坛》2012,(17):236-237
日美同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进一步加强,其军事同盟的性质更加明显。两极格局结束后,日美同盟并未因苏联的解体而宣告解散,它在新时期的亚太地区发挥着重大影响。基于此,文章对日美同盟环境下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利弊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期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岳小颖 《人民论坛》2013,(18):252-253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链条中,澳大利亚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巩固并加强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合作有利于减轻美军的负担并强化美国的亚太战略根基。与此同时,澳美同盟在强化"软硬实力"的基础上,其指向性也需要弱化。如何在未来的地区安全架构中致力于协调与中国的关系是澳美同盟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俄关系稳步发展 ,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对中、俄实施“接触加遏制”政策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然而 ,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推行的遏制政策 ,如北约东扩、美日安保同盟、科索沃危机 ,促进了中俄发展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日本首相岸信介不顾日本人民的坚决反对,不顾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一再警告,决定于本月16日赴美,19日在华盛顿以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为名,同美国政府签订日美军事同盟条约。这是日本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准备新的侵略和战争,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个极其严重的步骤。中国人民一向关心日本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9)
<正>4月6日至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邀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举行会晤。这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两国元首的首次会晤。台湾方面对这次会晤密切关注、严阵以待,担心台湾再次沦为美国拿来交易谈判的筹码,这种担忧已经成了台湾方面的一块"心病"。虽然"习特会"最终没有公开提及台湾问题,但台湾担心被美出  相似文献   

15.
6月初,在韩国总统卢武铉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前,美国防部东亚事务次长劳里斯表示,倘若韩国欲结束韩美同盟关系,则悉听尊便。此言显示,由于近来在朝核问题、日本入常等问题上的分歧,韩美同盟的裂痕已然加深。在朝核问题上,美国立场始终强硬,韩国明确反对采取“过激”手段,因此同盟关系越发显得不和谐。尽管美国多次表示,无意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但始终拒绝将军事手段排除在外。美国还频频放风,威胁将朝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然而,无论诉诸武力,还是提交安理会,韩国都表示反对。和美国一样,韩国坚持朝鲜半岛必须实现无核化,但在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正>安倍谋求"脱离战后体制",让日本人"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一种骄傲感"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影响到日本的内政外交及政策制定在日本民族主义日盛的形势下,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以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摆脱"战后体制"、制造周边领土纠纷、修宪和强化日美同盟等方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已经成为日本安倍等保守势力谋求的政治与外交主题。安倍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修宪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力图改变战后体制意愿十分明确。在安倍看来,修改"和平宪法"是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17.
张仕荣 《台声》2005,(10):10-11
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美日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一度十分猖獗。“以台遏华”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台海政策。美国的台海政策基本可以总结为:“不统、不武、不独”,这是因为美国的台海政策是从美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出发的。为此,美国积极充当两岸的“调停人”,避免自身的损失,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9?11”后美国全球政策的调整,一方面美国推动美日同盟重新定义,鼓励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日本成为介入台海可能发生冲突的前线国家;另一方面,美国加速对台军售,这既满足了美国军工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薛涌 《同舟共进》2012,(4):7-10
2012年美国再次迎来了它的大选年,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在美国大选主题中重新浮现。未来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主宰世界?以美国为主宰的世界秩序是否必然与中国发生冲突?文章指出,真正值得世界忧虑的并非所谓"中国威胁",而是可能出现的"主宰真空"。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与日本侵华战略的变化鹿锡俊自1939年7月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迄1940年7月日本外相有田与美国大使格鲁会谈破裂,这一年既是日本推行对美"缓和"政策与对华"合流"政策的一年,又是其重新思考中日战争与日美矛盾,改订"中国事变"处理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大国的实施方略: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走“以经促政”的发展道路;以日美同盟为依托,借美国力量护航;以亚洲地区为立足点,全面拓展国际政治空间;以“入常”为目标,着力扩大国际事务发言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