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赵灵敏 《南风窗》2010,(8):52-53
用工荒的出现只是一个节点,它昭示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和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声音     
《南风窗》2007,(9):14-14
警惕人口红利过早透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近日宣称,中国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眼前包括未来的几年,中国经济都会上涨,之后则可能会面临很大的下调压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 ,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仅就冷战结束后世界法律发展的新趋势 ,谈谈社会主义法律应该如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该如何适应因经济全球化的扩展而带来的法律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由此而出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的内在关系。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由此实现了经济崛起。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将会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未来30年中呈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一体化互动发展,既要求中国自身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也要求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与及时修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根据其国家利益和金融危机对其影响的程度开始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由此引起的国际关系大调整和大博弈必然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所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中国为了争取国家主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主权的一种异化力量,必然要求让渡国家主权,从而对主权带来威胁和挑战.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中国应该进行理性的选择,拓展和开创国家主权的运作途径,使中国在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维护和保障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深化发展,台湾当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贸政策,对两岸经贸合作带来了影响。与此同时,大陆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和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也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当前,在全球经济变革和两岸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已进入新的“蜕变”期,亟需创新两岸经贸合作模式,选择更具前瞻性的产业对接路径,增加两岸经贸合作的受惠幅度,不断筑牢经济利益联结纽带,拓展两岸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邢少文 《南风窗》2010,(25):52-53
中国经济增长的旧模式在话语中正在被抛弃,制造业升级缓慢,外需市场萎减,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趋弱等等,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一系列的时代变量。  相似文献   

9.
裴讯 《工会博览》2013,(12):44-46
经济全球化和欧债危机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带来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形成,各国经济依存度加深,欧元区的建立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即是欧洲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欧元体制建立以来,统一稳定的汇率降低了欧洲内部贸易成本,提供了与其他国家贸易便利,欧元也籍此成为与美元抗衡的储备货币,通过全球化的扩张获得了巨大金融"红利".然而,欧式全球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成员国范围迅速扩大到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而利益分配机制仍停留在主权国家层面,难以从区域层面对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成员国进行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使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面临很大风险和代价.中国如果要趋利避害,保证自身经济安全,就必须将发展放在首位.速度和国力质量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复兴的中国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能否跳出“国强必霸”的传统定式,超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对外政策取向如何?中国如何在国际关系中运用自身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2.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步入新的阶段,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在推动多边经济谈判进程、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国际经济摩擦、能源外交及"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大力践行经济外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外交面临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必须经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兼顾海外直接投资与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从原先侧重于贸易、投资等局部性、领域性问题向体系层面的建构和协调发展,立足东亚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协同化进程,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朝向更为公平、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的经济互动关系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入世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海峡两岸加入WTO进程进入倒计时,入世后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将呈什么样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备受世人的注目;两岸应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更是海峡两岸及港澳和海外学者广泛讨论的议题。本文拟从分析当前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现状入手,着重探索入世后两岸经济互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2,(22):2-2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艰难中推进,政治结构无法回避越来越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这让人深为忧虑。政治体制改革如果迟迟看不到实质性行动,不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更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改革的认同资源和道义优势,势必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至少指向国家安全、国家开放、西部开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等四重战略目标。多元战略目标的汇集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必须利用好国家改革开放释放的最新红利,利用好改革开放新布局的若干机遇,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6.
邢少文 《南风窗》2011,(17):36-38
虽然在人口学界至今仍然争论于数量巨大的人口对中国而言是压力还是红利,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在过去的30多年中,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一大有利因素。2010年4月底,国务院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结果所显示的中国人口结构转变速度之快,印证了许多人口学者的担忧,也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郭凯 《南风窗》2014,(16):72-73
<正>在中国经济的故事陈述中,进入转型期的若干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太过于纠结工业部门的转型和技术升级,提高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等等,但却对农业部门的落后程度和制度改革红利的存在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8.
李巍 《当代世界》2018,(6):22-2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内容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9.
百年变局下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尊重全球化发展规律,摈弃逆全球化思维,创新全球化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百年变局下数字经济正成为发展新形态,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世界经济处于深度变革期,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压力与动力正在积聚。中国通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既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增长动能,也推动全球化快速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转型有赖于中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合作方式、治理机制及发展动力转型,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媒体     
《南风窗》2010,(15):8-8
<正>1如何对付中国的金融实力?【美】《外交事务》7/8月本文作者肯·米勒是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馆长,也是美国国务院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他认为中国无与伦比的金融实力虽然令西方困惑,但中国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的做法,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好处远大于中国自己:中国发展经济的做法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巨人,外贸的大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所带来的高效率,在世界市场上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