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构建节约型政府,而构建节约型政府重在行政成本的控制.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很突出,出现了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控制失灵的主要路径是既要强化节俭意识,让节俭成为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内在道德素质,又要用制度来约束个人和组织的奢侈浪费行为,加强监督机制的设立,形成系统的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从而使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江飞 《传承》2010,(18):104-107
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构建节约型政府,而构建节约型政府重在行政成本的控制。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很突出,出现了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控制失灵的主要路径是既要强化节俭意识,让节俭成为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内在道德素质,又要用制度来约束个人和组织的奢侈浪费行为,加强监督机制的设立,形成系统的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从而使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失灵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三种类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相似文献   

4.
制度权威深刻地影响着政府治理,它一方面通过为政府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从而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了普遍承认的合法性说明;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合法化过程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权威保障。而当前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制度权威现状与我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制度权威的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政府治理中制度权威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的治理改革与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地方政府,被地方经济和政治利益刺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重组和机构改革,决策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创新,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等。浙江省的治理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社会与政府管理的内在协调性和相互促动,构成了浙江政府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演进机制,其成功还取决于政府的自觉意识和合理的改革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现状,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有所裨益。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工具总结"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相关文献,采用关键事件行为访谈技术(BET)随机抽取4个地方政府进行调研,对大数据和政府治理相关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和数十位厅局、县处、乡科级的  相似文献   

7.
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地方政府在服务市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制度供给不平衡、援助制度不完善等情况,对进入高速城镇化过程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因此,政府的行为应适当调整,推进行政行为合法化、行政行为责任制,鼓励行政行为的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0.
由地方政府主导和厉行的治庸问责风暴,是我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一种典型形态。从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它,既有应制度需求实现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合理性,也有行政体制和社会治理结构等制度背景引致下的必然性。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政府治理行为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可能强化机会主义的行政作风和行政集权,封闭的、强制的制度创新可能使制度实施成本更高,制度效能也无法保证,而且制度的生命周期必定是短暂的。只有以整体性的战略观念、开放的态度开发多元的制度动力源,细化实施机制,才能促进制度生命的延展,将运动式治理的弊病减至最少。  相似文献   

11.
<正>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的通知,在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这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膨胀,加之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和监督的不断弱化,地方政府利用自身多维角色(中央政府的代理者、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通过所谓的制度创新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文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厘清了制度创新与政策谋利的内在区别,重新界定了制度创新的边界,提出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范围、推动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制度创新的备案和纠错机制、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手段使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和制度化的程序内进行,避免打着制度创新的幌子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现象的出现,保障地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强化政府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以更契合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各国创新政府行为方式的成功模式 ,并在我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行政指导制度的运行轨迹、寻求完善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对策 ,是政府走向“协商治理” ,实现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是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本质上是对地方政府政治职能回归式的重新界定。从地方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省、市、县)与人事结构(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着手,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有了重要切入口。地方政府结构体系主体性功能的有效配置与合理调适则是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路径。由此,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将通过地方政府结构体系的公共治理行动网络化形态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成正 《长白学刊》2010,(3):68-71
“九二共识”以及现有区域治理实践为两岸地方政府共同治理奠定了基础。在高阶政治议题尚未根本解决情况下,两岸地方政府间可以先行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教育等“面对面”事务共同治理。两岸地方政府可以协商借鉴已有的模式,以事务性为导向,在认识自身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沟通并形成共识,加强制度建设并引导民间社会推动两岸共治。  相似文献   

16.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全面、持续、有效的治理创新,是对全面改革深化阶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能动回应。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包括政治类创新、行政类创新、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等内容,以历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数据分析源,通过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在推进治理创新中的适应性差异及长效创新路径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长效发展。分析显示,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所推进的治理创新在创新内容、区域分布和主体层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民本政府"的价值驱动、"民主化、技术化"的决策取向、"多元合作"的主体定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客体定位、"动态治理"的过程导向是历届地方政府获奖项目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治道变革的背景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是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理性选择。然而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制度实践主体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彼此相互嵌入。在功能替代、合法性空间拓展、关键性资源获取的逻辑驱动下,官办社会组织通过"趋同"与"模仿"的方式回应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需求,对地方政府实施制度性嵌入;民办社会组织则通过主动构建与强势政府的良好关系,对地方政府进行关系型嵌入。而地方政府则由于社会稳定目标的追求,科层控制的行为惯性以及信任土壤的严重缺失,力图通过关系型嵌入与结构性嵌入的方式对社会组织实施反向嵌入。两者间的互动嵌入行为必然导致购买场域的固化,社会组织自主性弱化和社会服务内卷化等一系列消极影响。为此,应促使政府对社会组织由单向行政控制向双方合作治理转变,积极培育双方的互信机制,增强政府合同制治理能力,健全第三方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政府管理创新就是政府部门所进行的、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完善自身运行,提高治理能力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行政管理理念、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政府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目标。2003年11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在宣言中提出了21世纪政府创新的七大目标:低成本政府、优质政府、专业政府、数字政府、规制政府、诚实政府和透明政府。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总负责人俞可平教  相似文献   

20.
应赋予少数地方政府创新特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WTO以后 ,地方政府只有不断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 ,才能有效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地方政府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重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以市场改革和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 ,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机构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推动地方政府的综合性制度创新。为此 ,应在加强对地方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领导、指导和协调的基础上 ,赋予少数地方政府创新特许权 ,发挥地方政府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形成地方政府体制和制度创新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