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双根 《中外法学》2006,(1):114-125
<正>一、序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之末编末章,为关于"占有"之规定,共7个条文,加上"附则"第266条第7项占有概念之立法定义,条文数至多7个半。所规定者,为占有的概念(第266条第7项)、占有的种类(第259条)、有关占有的推定(第260- 261条)、对无权占有人请求回复占有物时所生的损害、孳息以及费用问题(第262-264条)、占有的保护(第265条)。除此之外,理论上涉及占有的问题,尚有占有在物权法编制中的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立法中规定集体所有权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松 《法学杂志》2005,(4):17-20
正在讨论中的《物权法》(草案)对集体所有权作了规定,奠定了集体所有权立法的基础,但其距离集体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个条文自身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物权法》中应对集体所有权作一般原则规定,集体所有的具体制度应由专门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3.
不动产物权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一直就是各国物权立法的重点。而作为不动产物权公示手段的登记制度,因与不动产的流转密切相关,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现行的登记制度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但包括试图弥补这些缺陷的二个物权法建议稿(即梁慧星老师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和王利明教授负责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在内的一些构想也均存在着缺憾。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既有观点的评析,以期能完善我国物权立法。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比较法考察现…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历经十余载,期间对草案进行了六次审议,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通过,并在2007年10月1日实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工作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而颇受关注的物权法定原则最后被《物权法》第五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言简意赅的条文不但是物权法与合同法的重要区别,而且构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构架,支撑着整个物权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物权请求权与我国物权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物权请求权并非是物上请求权 ,应为物权请求权正名。物权请求权不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 ,而仅是物权的效力或权能的体现 ,或可作为物权的一种物权保护方法而存在的结论。《德国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物权编修正草案有关物权请求权之立法模式可资借鉴。文章检讨了我国现行立法及《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对物权请求权之规定 ,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利明 《中国法律》2006,(3):5-7,52-56
自《合同法》颁行以後,我国立法机关已经加快了物权法立法的步伐。我国物权法作为民法典起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订和颁行将会极大地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并将与《合同法》构成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物权法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2005年7月,该草案向全民公开徵求意见之後,社会各界对物权法的制订欢欣鼓舞。但对其中是否应当区别规定各类所有权并进行平等保护,个别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权法草案坚持了平等保护原则,既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而且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不仅坚持了正确的立法方向,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法言 《中国公证》2005,(8):22-24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将公证制度引入物权立法,是完善我国物权登记制度的趋势所向.  相似文献   

8.
孙玉红 《中外法学》2006,(1):126-128
<正>物权法(草案)三审稿已向社会公布,为配合物权立法,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暨《中外法学》编辑部于2005年10月28、29日联合举办了物权法草案研讨会。民法研究中心尹田教授及《中外法学》主编贺卫方教授致词后,研讨会由民法学家魏振瀛教授、尹田教授及郭明瑞教授主持。来自北大、清华、法大、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等单位的中青年民法学者以物权法(草案)三审稿为对象,以服务物权立法为宗旨,对物权法草案的评价标准、物权变动、所有权的取得及类型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物尽其用与物权法的立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尽其用作为现代物权法的立法目标之一日益得到肯定和重视。以物尽其用的立法目标观察我国当下的物权立法,可知物权法草案在立法原则、具体制度和规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为充分实现物权法的作用,物权法草案必须全面体现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物权登记制度首先面临的选择是:物权变动登记的效力是采登记要件主义抑或登记对抗主义.紧接着的问题则是:办理物权变动登记手续时,是采实质审查主义抑或形式审查主义.这两个问题是我国物权立法的关键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比较充分,从目前研究成果和<物权法(草案)>的立法精神看,主流观点是主张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生效要件主义以及登记时的实质审查主义.<物权法(草案)>第11条:"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提供权属证书、合同书、法院判决或者征收决定以及标明不动产位置、面积等的其他必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