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体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基础上着眼废除私有制的实践运动中做出了深刻分析。当下,我国分配问题和矛盾凸显,"分配不正义"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分配正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袁静阳 《学理论》2023,(1):30-34
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理论基础上,对正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重构了自己的分配正义概念,将其纳入公道之下。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隐含于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谴责和对以往分配理论的批判之中,并且随着历史与社会的演变而动态地发展。分别对马克思和霍布斯相应的分配正义观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其来源与发展,并从国家理论、批判维度等多个角度对二者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批判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持久关注和争论。这部既充满"同情"又具有批判性的马克思传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异化、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方法五个主题切入,聚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关道德和正义的讨论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持久争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否基于某种正义原则?抑或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如何界定和区分道德善和非道德善,即如何诠释马克思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其中又不乏道德的话语运用?正如艾伦·伍德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中所言,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和建构路径可能通向各个方向,作为诸多向度中的一种可能,伍德富有争议的观点和由此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话语,为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结构性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4.
空间正义作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空间资本化为中心,以生产空间正义、分配空间正义、权力空间正义和价值空间正义为四个基本维度,分析了寻求空间正义的变革路径。在当代现实语境中重温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对构建体现全球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以人为本的空间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塑造全新的空间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提出了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和对资本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不以构筑正义的一般理论为目的,而且关于正义本身的争论也不在问题意识之内,但正义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理论架构的核心.因为,他的经济学不只限于说明经济现象,而是通过说明现象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不单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还要揭露其否定性.因此,马克思的正义问题的焦点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艾伦·布坎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代表。他通过对艾伦·伍德"交易正义""先定和谐""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及"偷换概念"的批判,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正义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提出马克思的"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非法权评价视角"。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人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权利"。而共产主义是最符合"正义",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权利"的社会。然而,在布坎南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法权框架的评价视角,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是因为它实现了正义和权利。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理想生存方式,根本没有"正义的环境",言外之意,根本不需要提出"正义"和"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正义和权利不再是问题的社会。这样,自然就变成了"非法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多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缺乏准确认知。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正义论,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而不是事实描述;其次,它是一种社会正义论,超越了传统正义理论的法权结构框架,对社会本身进行价值指认;再次,它是一种类正义论,认可人是类存在物,采取类哲学思维对正义进行规定;最后,它是一种历史辩证正义论,认为正义是一个逐渐展开和实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三种经典公平正义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西方有两种典型的正义理论,一种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以平等为取向的公平的分配正义理论,他要求分配的不平等必须是机会公平平等的结果,又要受差别原则的补偿,使社会较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诺齐克是一个以权利为取向的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罗尔斯具有平等倾向的差别原则及主张扩大国家功能于分配领域的观点,强调在社会经济领域彻底贯彻自由原则,反对推行人为的分配平等,并提出持有正义三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主张分配作为一种权利,直接来源于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配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权利与经济关系,而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优越并超越于罗尔斯和诺齐克的公平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超越了以资本为基础并以"分配正义"或"持有正义"为主题的现当代政治哲学,它是一种以"瓦解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解放为旨趣的革命理论。它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寻找扬弃市民社会而使之过渡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道路。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目标,而现实批判性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根本品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政治正义在批判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正义理论与价值指向。结合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精神本质,提出了以权利平等、分配正义、自由解放和人民民主四个维度为核心的政治正义内涵。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基于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均衡的分配正义"、"基于仁爱与美德统一的和谐正义"三位一体的政治正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时,将马克思对于包括正义在内的道德解释与马克思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从自然权利出发建构马克思的规范性正义不仅存在许多理论未决的问题,而且与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拒斥也是相违背的;正义观念不能脱离生产方式得到解释,并不是说正义就不能作为规范性道德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进行道德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所主张的劳动所有权理论和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在分配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囿于正义、公平等政治哲学范畴,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立足于人本身对宗教进行批判,其理论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向度.首先,他揭示了现实中的人是宗教产生的根源,阐明了人本质的社会现实性;其次,立足于现实社会对宗教进行批判,恢复了人的主体意识;第三,指出了精神麻醉性是宗教的主要作用,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凯·尼尔森认为马克思葆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现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有着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义原则,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绝不是追求所谓的"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16.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这双重向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得到整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对自由的哲学界定内嵌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经由这一剖析,现代性自由观念的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之间的张力关系呈现出新的辩证逻辑,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性意义进而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以哲学的向度揭示了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为现代性自由观念的自我革新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政治经济学的向度揭示了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为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探索了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冷嘲热讽的语言利剑剥开资本剥削的秘密,以异常激烈的批判精神痛斥资本主义的罪恶,以理性的激情掩埋资本逻辑的恶果,以正义的呐喊凝聚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勾勒了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他给世人留下的是正义的伟岸形象。"塔克-伍德命题"把正义牢牢地系在生产方式的根基上,强调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和剥削关系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因而是正义的。这给充满正义能量的马克思蒙上了厚厚的面纱,把作为正义倡导者的马克思的通常形象掩盖在了主张"剥削正义"的虚幻的假象里。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评判是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语境中进行的。只有从事实与价值、解构与建构的双重逻辑和语境中审视马克思的正义批判,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塔克-伍德命题"的理论困局,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2021,(2):43-51
所有权、自由、平等、功利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四个关键词,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所有权与正义、自由与正义、平等与正义、功利与正义这四重向度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权利悖论"进行了立体化分析,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和资本逻辑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指认了自由主义正义观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主体双方意志自由、契约自由的观念体现,他们服务于且遮蔽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本质。与自由主义正义观不同,马克思从超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阈和价值基点来重新思考自由、平等、正义的真实实现,从而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始终从本体论高度理解劳动与自由的关系,认为真正的非异化劳动可以实现人的有限自由,其内在的根据在于劳动内在的目的性。首先,他将自然的因果性转变为被设定的自由因果性;其次,他通过对劳动与财产(所有)权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分析,表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已经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最后,他认为通过劳动交换实现互利性正义的设想只是一种法权意义上的权利要求,它既没有质疑市民社会的生产前提,也没有认真对待个人的尊严。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劳动不仅要真正实现互利性正义,还要实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