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利 《党的建设》2012,(10):60-6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有3支主力部队,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如果按建制序列来讲,缺红三方面军。那么红军为什么没有建立第三方面军呢?  相似文献   

2.
榜罗镇忆昔     
榜罗镇忆昔晶中位于通渭县的陇中小镇榜罗,由于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后,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榜罗镇会议”,使榜罗镇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35年9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突破渭水封锁线和天险腊子口后,经武山榆盘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12,(11):53-53
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当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走进了陇南大山。  相似文献   

4.
张颖 《世纪桥》2011,(4):55-57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根据红军建制,全国境内共有“军”字番号建制的红军队伍35支,共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其中在大别山诞生、战斗和发展起来的“军”字番号的红军队伍共有13支: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七律·长征》中的“三军”指什么毛泽东于1958年12月21日自注曰:“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那么,诗中“三军”到底是不是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呢?  相似文献   

6.
江忠宝 《党史纵览》2006,(11):12-1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相继成立了红一、二、四3个方面军,但没有第三方面军编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8,(8)
正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修建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红二方面军丰功伟绩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由红2、6军团指挥部、红6军团司令部、红2军团政治部、干田坝长征誓师坪等旧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和纪念馆组成。红2、6军团  相似文献   

8.
1927年4月中旬,陈毅在少年时代的同学、川军旅长郭勋祺的掩护下,离开了白色恐怖的重庆,来到武汉,被中共中央军委分到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三人秘密组成中共校党委,陈毅任书记,公开职务是该校政治部准尉文书.“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武汉国民政府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欲将分校秘密围歼,被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察觉,即建议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将其改建为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使这支革命武装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9.
红一、二方面军长征会师的确切时间和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的有关著作看,在红一、二方面军长征会师的时间、地点上,差异甚多。在会师的时间上,主要有3种不同提法;一是“10月19日说”。《聂荣臻回忆录》(上)第引3页称:“二方面军也于十九日由贺龙、任拐时同志率领相继到达。”许多书籍都转引此说。二是“10月19日、20日说”。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第393页中,根据马海德的记叙留下了“贺龙和萧克的第二方面军因为担任掩护,在十月十九日和二十日才到达”的说法。三是“10月22日说”。这种观点多见于近年出版的一些权威著作中,如《中国共产党大事典》、《中国共…  相似文献   

10.
张彦夫 《世纪桥》2015,(4):13-14
1938年7月,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次老岭会议,决定陈翰章所部改编为第三方面军,指挥一职由他担任。第三方面军建立后,在吉东地区与日伪军频繁作战,是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抗日武装。  相似文献   

11.
姜廷玉 《湘潮》2008,(9):14-16
彭绍辉不仅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独臂将军,而且是我军参加过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的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长征开始时,他担任中央红军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师长,率部掩护主力部队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彭绍辉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在参加三个方面军长征的过程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臂率部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英勇作战,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地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0月9日红4方面军与红1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于10月下旬,红4方面军一部奉中央军委的指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当时我所在的骑兵师经过休整补充.有两个团的番号,随红9军、30军、红5军和红4方面军总部,组成红西路军,共2.18万余人,从甘肃靖远县的虎豹口抢渡黄河,开始了极其艰难的西进征战.  相似文献   

13.
尚志发 《奋斗》2006,(12):61-61
中东大铁路魔鬼般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它使一个叫哈尔滨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光里.变迁为闻名于世的大都市。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哈尔滨”这三个字,考释、杜撰、猜想、臆断,10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地方史学家关成和先生的《哈尔滨考》第一次提出了: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同音异写。这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很快被学术界认可,世界从此以《金史》中那个“阿勒锦村”为哈尔滨历史编年的起点.“哈尔滨就是阿勒锦,阿勒锦就是哈尔滨!”  相似文献   

14.
王晶 《奋斗》2004,(5):32-33
从哈尔滨自身的条件出发,哈尔滨应该是一个复合体城市,因此开展都市旅游也应该是多元化发展。市况不同、资源不同、知名度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上海有上海模式,哈尔滨也应该探索富有哈尔滨个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16.
黄澄 《世纪桥》2013,(8):4-5,21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20世纪初,俄国建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也兴建了附属工厂,形成了一批产业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使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觉醒并建立了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黄澄 《世纪桥》2010,(22):47-49
1946年4月28日,是哈尔滨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哈尔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哈尔滨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8.
黄澄 《世纪桥》2013,(10):4-5,21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20世纪初,俄国建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也兴建了附属工厂,形成了一批产业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使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觉醒并建立了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杜金莹  赵嘉宾 《奋斗》2009,(10):25-26
哈尔滨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是肃慎和女真的故地,也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百年之前,哈尔滨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接纳了外国移民,犹太文化、俄罗斯风情是哈尔滨抹不去的城市气质,各种思想和文化随着外国移民大量涌入哈尔滨,很快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北方比较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  相似文献   

20.
何宏 《奋斗》2014,(5):57-57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城市。自从1898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东清铁路以来,在山东、河北以及铁路沿线农村,雇用了大批破产的农民,并有大批俄国工人来到铁路上做工。1907年,沙俄将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扩建,改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今中国北车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中国工人总数就达2000之多,他们是哈尔滨早期工人队伍的骨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