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今社会,随着各高校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要求,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随之而来,许多问题也就出现了.由于对大学生兼职法律定位不准,社会关注力不够,各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管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法律意识不高导致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遇到众多问题.这就需要明确大学生兼职法律定位;确定法律监管主体,加强媒体监督.成立大学生兼职管理中心,统筹大学生兼职工作;大学生自身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法治品质主要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个方面。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治品质有助于大学生迅速融入现代法治社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升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创业过程中规避风险。目前,大学生存在法律知识不足、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情感淡漠、法治能力不足等法治品质欠缺问题,影响明显。因此,创业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法治品质必须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以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效落实法律执行力以提升大学生法治情感,强化法治教育实践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法律诊所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诊所在教学中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增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增强了法学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法律诊所教育,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使法学教育本身在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提升、法律信仰形成方面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法律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人在法律知识占有、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素质。法律素质的内涵可以分解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三个方面。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前提条件,正如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言:"从自我意识的权利方面说,法律必须普遍地为人知晓,然后它才有拘束力"。知法是守法的基础,知法也才能培养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则是法律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则是国家公务员关于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规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实践证明,要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环境。国家公务员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是  相似文献   

6.
法律意识是法律制度的主观基础,同时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和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和认知把握状况,在法制的创制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不应只停留于书本中,更应深入日常生活,得到检验、完善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会获得生机与活力.《诉讼的话语》中叙述的日常故事,以权利意识为基点,试图阐明将个人问题带上法院的社会底层人的多样化的法律意识及在其中遇到的困境,或来源于法律,或来源于法院.在法制运行中,如果说个体的差异、掌握资源的多少等因素导致法律意识的多样性,那么在法制创建中,更需要构建一种规范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尽管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总体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漠、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权利义务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普及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的作用不同于法律意识的功能,法律意识功能主要是指法律意识基于其结构而对社会法制系统和社会整体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可能性。法律意识的功能包括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个方面。法律意识的直接功能包括认识与评价功能、预测与指引功能、法制运行功能以及法律文化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法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备、无法可依已得到基本改观的情况下,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贯彻实施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建立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法制建设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 ;法实施中的不依法行政和司法不公、效率低下 ;监督工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缺乏法制保障 ;不良法制实践行为对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消极影响等。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工作 ,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大学生法律意识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  相似文献   

13.
自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了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几乎唯一的法律普及课程.对国内340所高校941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法律基础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生对社会法治状况的认可度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年级特征.学生对学校在法律普及方面的作用评价较好,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普法作用缺乏较为普遍认同.面对高校法律基础教学的多重困难与矛盾,法律基础教学应体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教学观,应更加突出权利本位教育,并在师资知识背景多样化和教学方法上积极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则是公职人员关于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律、法规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要明确公职人员法律意识在其行为规范中的标准与要求.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亟待增强;公职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树立和维护警察执法的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是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警察执法的能力限制,执法缺乏合法性、公正性、严肃性,以及执法形象不佳和对暴力抗法者的打击处理不力,导致了警察执法权威的失落。要树立和维护警察执法的权威性,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包括国家法制的完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警察自身的示范效应等。  相似文献   

17.
在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沟通以及适当的调研,笔者发现,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有待增强。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从内因着手,即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外因也不可忽视,即家庭、高校、社会也责无旁贷。家庭教育率先垂范的同时,高校要改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良好社会法治环境的配合下,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积极预防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8.
在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沟通以及适当的调研,笔者发现,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有待增强。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从内因着手,即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外因也不可忽视,即家庭、高校、社会也责无旁贷。家庭教育率先垂范的同时,高校要改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良好社会法治环境的配合下,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积极预防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犯罪事件频繁发生,引发社会和网络媒体关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犯罪呈现出多样性、规律性、突发性和智能性特点,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法制教育缺失、法律意识淡漠、缺乏法律敬畏,以及心理发育不成熟。因此,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开设法律通识课程,增强其知法守法意识,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减少和降低毕业大学生犯罪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 ,是国家的公民 ,他们应当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进程中 ;但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正处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 ,就社会角色而言他们还是学生。所以使青年大学生懂法、守法 ,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意识 ,是国家法制建设 ,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高校作为这一育人阵地应高度重视 ,切实抓紧抓好。(一)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 ,加强法制教育。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 ,要实现使他们懂法、守法、维护法律这个教育的目标 ,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从遵纪守法教育抓起 ,使之建立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