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合作发展的新战略支点的重点和关键.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促进广西成为西南、中南新的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从提高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认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环渤海地区的湿地目前存在着湿地退化、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脆弱、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随着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根据环渤海主要地区不同的湿地类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积极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加强生物工程措施,保持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加强湿地管理网络机制建设,推进环渤海主要地区湿地保护的协作。  相似文献   

3.
加快发展港口经济 ,是天津市经济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的需要 ,也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 ,是连接北京、天津及环渤海地区对外经济往来的中枢 ,在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本文通过对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功能的分析 ,提出了加快发展港口经济是天津市经济发展中的不可忽略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发展,本文用竞合博弈模型和SWOT分析法得知,基于主导利益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更有利于中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建立起政府间合作机制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下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当前,河南省面临着我国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步伐明显加快,来源地、涉及领域和承接地分布集中,项目质量不断提高等特点。河南省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审时度势,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二是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三是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延龙图一体化战略,给龙井、延吉、图们3个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本文根据延龙图一体化的新形式,阐述了龙井市的对策即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7.
发展环渤海港口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分散、港口之间无实质性合作,难以与国际上强大的港口竞争,必须合理规划环渤海群内大小港口的功能,进行资源重整。一是实现环渤海区域内天津、青岛、大连三大中心港口集群效应;二是由港口集群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在虚拟运营基础上实现三大中心港口的合作;四是由区域内港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整合,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引入大国竞争以达到战略均衡与通过“东盟方式”建立地区合作机制,这是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进程中并行的两种战略,大国竞争究竟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还是障碍?作者在总结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国竞争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尽管大国竞争在冷战时期为该地区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而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冷战结束后该地区部分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同时,希望通过引入大国竞争达到战略均衡并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战略环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东亚国家若要继续深化地区经济合作,必须进行新的战略选择,而战略选择的关键是,如何从目前通过引入大国竞争以满足部分国家的利益而全面转向通过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寻求地区共同利益。对大国竞争过分依赖的战略不但会影响地区共同利益的构建,而且会削弱甚至阻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加快产业聚集实施组团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新模式。2009年以来,金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点一线、十字交叉、产业聚集、组团发展"全域金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规划。本文全面分析了金堂加快产业聚集实施组团发展的内涵、现实意义、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发展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提出了金堂加快产业聚集实施组团发展必须增强经济市场化意识;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整体统筹推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分工一体化格局;必须进一步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类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流动。  相似文献   

10.
推进昌九经济一体化,是形成驱动江西经济崛起的"双核"引擎,打造江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战略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和核心是区域产业一体化,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抓住这一本质,突出这一路径,强壮这一"筋骨",在理念、市场、产业、制度、机制、组织和形态等方面着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1.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与环渤海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但为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而且也将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做大做强滨海新区,克服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体制性障碍,延长新区产业链,将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并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加速形成时期,也是我省关中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联系,促使关中经济带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关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要求,对于谋划天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天津应该、也有条件在21世纪前20年,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现代化;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要在支持与促进环渤海和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中,在东北亚区域的合作与发展中, 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服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4.
内联引资直接反映区域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及城市竞争力。而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基本上是外资投资拉动型经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远没有充分体现。在投资结构、投资行业和资金来源方面亟待作出重大调整,以此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我国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海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增大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本地区吸引投资不利。但其环境立法具有社会经济、政策、法制等诸多可行和有利因素。目前可以提倡制定一部单独的《环渤海区域环境保护特别法》,对渤海海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出综合治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渤海垦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战略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稳固后方,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垦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勤劳勇敢的垦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扎实创业,把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富饶的"粮仓",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以"坚韧、开拓、爱民、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渤海垦区精神。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渤海垦区精神对黄河三角洲新一轮的发展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现代化的区域开发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区域开发支点,即开发的主要切入点和发展的支撑点。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农户还处于小农生产阶段,应该把村镇区域作为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支点,因为村镇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区域,同农户直接相联系,是众多农户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西部农村最基本的经济主体。村镇区域开发是实现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最广泛、最具爆发力和影响作用的经济板块和经济开发环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对区域法制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现行地方行政立法是一种割据式的、分片分块的立法现状,立法冲突与不协调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构建一种紧密型的行政立法协作模式即"区域共同规章",可有效实现区域内法治的协调与统一,是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地方法制协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合作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点使其参与区域合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挑战。为此,非营利组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政府应改善NPO发展的外部环境,为NPO参与区域合作提供外在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三角"以湘鄂赣三省为宜,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大南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应分别从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特色定位等四方面对"中三角"及各大片区发展进行战略定位。研究表明,"中三角"应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两基地三区、一中心一枢纽",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核心增长极,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