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逆流以否定苏共领袖和革命英雄为切入点,进而演变成一场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掘祖坟"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根基,一定程度上粉碎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赖以支撑的精神基石。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了苏联共产党的形象、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失控。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线形单向的发展逻辑,它在否定资本主义中萌芽、在否定社会主义中形成。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剧变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催化剂。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方式更为隐蔽。它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在文学创作领域,它以娱乐化的方式丑化党的领袖,戏说人民英雄,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在日常生活领域,它以新媒体为手段,虚构个体历史记忆,消解国家民族历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判,要善于用法律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人民英雄的诋毁,同时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在苏东剧变以后的30年里,对从"原苏东地区"延续下来的国家和对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南斯拉夫的继承者塞尔维亚来说,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是主要内容。然而,对其他在剧变过程中和其后出现的国家来说,新国家构建和社会发展是主要内容。单纯的社会转型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涵盖不了"原苏东地区"。在30年的社会转型、新国家构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原苏东地区"有明显的去苏联模式化的共性、差别明显的地区性和彰显自身历史文化的个性等三重特征。正是因如此,"原苏东地区"各国最近30年的状况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差异性特别大和内涵极为复杂的。正确地认识"原苏东地区"的多样性、差别性和复杂性,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在"16+1"框加内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近来,乌克兰的政治风波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国家的强烈关注。在苏联解体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后苏联国家的社会转型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存在着哪些困难?这些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否取得了促进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成效?权力重组是否催生了新的政治文化,促进了社会公正?经济改革是否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世界大势与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国家身份"是否已经确定,对外战略选择是否已经明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所长、《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一书的作者冯玉军博士。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5.
苏联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立于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直接导源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戈尔巴乔夫通过"公开性",从构建公共讨论空间着手,引入社会批判机制,发展舆论多元化,直至允许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团网络、政党的出现等,在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建构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反体制的公共领域,它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进而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的根本性转型,苏共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6.
2001年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宣布2000年4月送交审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全部合格,其中也包括由右翼学者西尾干二领导的"新的历史教科书编纂之会"编写的美化侵略、篡改历史的教科书.消息传出,立刻激起了中国、朝鲜、韩国等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受到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7.
四月初,随着日本文部省公布四年一度的教科书审定结果,由右翼组织"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再次引起世人关注.新教科书与2001年版相比,在美化侵略战争、掩瞒日军暴行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该书的审定通过、日本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政府"等一系列行为都反映了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甚嚣尘上、在朝野的影响力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在这背后,日本财团一直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对右翼提供了巨额资助,为日本政坛右倾化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 ,是 2 0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存在了 74年的苏联会在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为什么曾经拥有强大军事实力、足以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会这样很快瓦解 ?为什么曾经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过辉煌成就、在二战中打败过法西斯德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毁于一旦 ?为什么具有近百年历史、曾经拥有 1 80 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会丢掉政权 ?对这些问题 ,持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为了更深入地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全面了解俄罗斯各界对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9.
苏联史就是现代史的同义语,只有把苏联包括在内才有可能书写20世纪的世界历史;苏联的存在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事件序列和结构,对国际体系,对文化关系和微观环境(不只局限于苏联),对政治和社会话语,对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能把苏联史错误地理解为苏联疆域内的历史,也不能理解为现代史部门内众多国别史中的一部,因为苏联史同时显示出欧洲和全球的维度,波及西欧和欧洲以外的社会乃至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因此,本文在兼顾欧洲背景的情况下,试图突出苏联史的几个主要线索,如人口损失、暴政、非斯大林化、苏维埃社会国家、合法性基础的改变、社会的转变、帝国的形成等,并探讨了与苏联现代化和工业化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庄稼昀 《南风窗》2013,(4):90-91
记忆和历史类似:他们既是文化产物,也被权力选择和支配,其叙事内容和模式必经历反复建构与书写。"民间记忆计划"是在官方文献和历史教科书的垄断书写之外,还原3年大饥荒历史细节和记忆碎片的努力。草场地空荡且黑暗的舞台上只有8个演员、两样道具(手电筒和中学历史教科书),以及一块支在舞台后方的投影幕:《回忆:饥饿》(2012年版)在此上演。几缕孤独刺眼的手电光线在黑暗中扫过,仿佛照向历史中某个黑暗的角落,试图点亮那些从农村挖掘、整理出的关于1959~1961年大饥荒的民间记忆。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经由学术领域在中国传播,但它并非是单纯的学术或社会思潮,而是具有西方背景与强烈现实诉求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主张。就理论立场而言,历史虚无主义犯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现实影响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了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危害。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此,要在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党史国史研究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要通过正确开展党史国史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基础;要加强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引领和监管,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从根上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依托载体,切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扩散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十几年来理论界关于东欧剧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 ,国内学术界始终关注东欧问题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笔者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其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 :苏联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现实原因、历史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一、苏联的影响与东欧剧变众多研究者认为 ,东欧剧变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成也苏联 ,败也苏联 ,这是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历史动因。①1.东欧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苏联息息相关根据雅尔塔协定 ,东欧被划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为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带来了先天不足的历史共性。二战结束前后 ,苏联在东…  相似文献   

13.
埃及是苏联在战后跨出欧亚大陆,在第三世界扩充影响的第一批国家之一。战后几十年来,埃苏关系已经波折,大起大落。认真分析埃苏关系的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三世界国家在与苏联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埃苏关系的演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的力作<书屋论政--苏联模式政治体制及其变易>(以下简称<书屋论政>)2005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结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全书共45万字,除序言外,还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及其改革问题,苏联模式和俄罗斯社会的转轨以及中俄关系的发展等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均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将它们历史地联系起来研究,考察二者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黄宗良教授在新著《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一书中提出了"八重八轻"是苏联模式的特征、"三个垄断"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模式的要害;"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妥善地处理好"发改稳、党民法、马中西"三个三者关系在解决中国模式面临的矛盾中的作用;发展中国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破产、新自由主义碰到危机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发展为中国人提出的新任务等若干重要见解,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列宁的党建思想特别是其后期提出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专门就俄共(布)党"文化力量"的缺失而提出的。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在苏共历史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苏共丧权、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无不与其长期忽视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能力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体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实质,在客观上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进入新阶段的积极因素。西方国家自身社会结构变革及国际格局调整导致了"逆全球化"现象,这一现象促进了全球治理主体关系的平衡与协调。科技进步、国际分工变革、普惠性发展要求等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后全球化"力量兴起,并开始塑造全球治理秩序新版图与人类文明新愿景。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知行智慧成为适应和引领"新全球化"进程中全球治理变革的新力量,并逐渐汇聚起推动这一进程和变革的有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