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以写今人今事为主,现在见到的专咏历史人物的诗只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首次发表的四首。它们是《七绝·刘(?)》、《七绝·屈原》、《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这些作品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又一个侧面,为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研究者所注目。 《七绝·刘(?)》作于1958年。诗曰:  相似文献   

2.
封面人物     
“祝福我们每一个人在绿色家园/愉快地工作诗意地生活/祝福我们地球村的未来/一天比一天美丽、芬芳/富饶、光明/”这是林海蓓的诗——《祝福家园》里的诗句。台州市黄岩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台州市人大代表林海蓓,自1982年在《括苍》杂志发表第一首诗《绿色雕塑》,便与诗结缘了。1989年初,诗作《夏之虹》获《诗刊》社首届全国新诗大赛优秀奖。当接过由艾青老人亲手颁发的证书,她知道诗歌必将伴她一生。继诗集《遥远的耳语》之后,林海蓓近期又出版了诗集《雨夜,谁在倾听我的声音》。其中多首作品被《诗刊》等刊物转载,一些作品入选《当…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哑语是空灵的舞蹈,是白描的画,是想象的诗……这是20多年前云南一位特教学校女教师张雪梅创作的一首表现聋人手语的诗作《我的哑语》,发表在《诗刊》上,后来,连同她的其他几首诗一起,由她的学生——聋孩子们——编排成手语诗《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在海内外多次演出,很有些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创造》是刊发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刊物之一.该刊于1947年7月创刊,1948年10月被查封,前后共出刊16期.第一卷共计12期,第二卷共计4期.《诗创造》中刊载的内容基本分为国内诗人作品、外国诗人译作、理论及评介文章三个部分.《诗创造》共计刊发了475篇作品,其中国内诗人诗作352篇,国外诗人译作70篇,理论与评介文章29篇,编者刊发的《编余小记》《诗人与书》等系列专栏文章24篇.在《诗创造》中,“九叶诗派”的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袁可嘉6位诗人共发表了30篇作品,其中21篇是原创诗作,3篇是翻译作品,6篇是理论与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5.
付林鹏 《人民论坛》2024,(1):110-112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的创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大量以爱情和婚恋为主题的诗歌。其后,来自民间的乐府民歌和文人爱情诗双线交错发展,共同构成了爱情诗发展的主流。在这些诗词中,对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呈现,既有相识时的一见钟情,又有追求和告白时的刻骨铭心,还有热恋中的你侬我侬及婚嫁之后的相濡以沫。此外,还有悼亡诗的创作,虽然悲恸哀婉,但却是最为深情的浪漫告白。  相似文献   

6.
1963年冬,毛泽东年届七十,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家诗人自身的审时度势,在领导“反修”斗争的日理万机之中仍亲自编辑《毛主席诗词》。之前的1957年和195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先后出版过《毛主席诗词讲解》之类的书籍,只是将1957年春《诗刊》创刊时发表的毛的旧体诗词18首。  相似文献   

7.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8.
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刊发表她的6首诗和诗人朱子奇的介绍文章。这六首诗和这篇文章,首载于1993年1月的《诗刊》上。海伦从陆璀给她的信上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地来信感谢陆璀和朱子奇。她说,这是她的诗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并且也是第一次从中国得到福费。陆璀用《诗刊》给海伦的稿费买了两件丝绸上衣,托朋友带给了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感恩第二故乡——周文彰海南诗书作品展"在省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展出了60余幅周文彰创作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均为他本人近两年来创作的与海南有关的诗词作品。收录了这些诗书作品的《感恩第二故乡——周文彰海南诗书作品集》(下称《感恩第二故乡》)也于当日发布。《感恩第二故乡》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分海南名城、海南名胜、海南英雄等多个部分,是作者在琼工作生活20年里,对海南自然风光、人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5,(10)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施行白色恐怖苛政,禁绝大陆文学,文坛顿成沙漠。于此时际,当局扶持《现代诗》《蓝星》《创世纪》诗刊逐步发展,三家诗刊的成员,几经分合,汇成泛现代诗派,长期占领了台湾主流诗坛。泛现代诗派,在五十年代的前行者,多为二十岁上下习诗年轻人,他们遵循当局文艺政策,作品编织梦幻,远离社会现实,力求在语言形式方面发展。其中,唯有痖弦和商禽两位,创造了内容形式俱足吟味的诲品。痖弦才赋优异。他的诗,起点高,原创力强。杨牧指出:"痖弦的诗,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拥而  相似文献   

11.
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诗格》从用字、声律、势对与比兴,以及诗之总体风格、诗之常用体与诗有六贵例等诸方面折射出王昌龄的一些诗学思想,诸如其重自然而反对藻饰、重用字的轻重清浊与诗律以及重势对、比兴与诗格等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2.
乐府采诗以配乐,汉代《明妃》和《昭君怨》两首曲子影响了后世昭君诗的创作。在时代的发展中昭君诗所呈现的诗、乐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互动关系到渐离关系再到互相独立。昭君诗到了唐代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诗体,形式、内容、情感也发生变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蓬生 《小康》2007,(4):84-85
沈家良简介著名陶艺家,现任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曾在景德镇从事陶艺创作多年,1090年代初返沪,创建上海第一座陶瓷专业创作基地,点燃“海派陶艺”的火种。作品《晚归图》系列一举荣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赛”金奖;《冰肌玉肤图》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优秀奖;《浴女图》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春江花月夜》获“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优秀奖;《迎春图》获“首届国际陶瓷节陈设瓷精品大奖赛”优秀创作奖。多件作品被日本恩巴中国美术馆、中国景德镇陶瓷馆、上海半岛美术中心收藏陈列。  相似文献   

16.
《春秋》1995,(3)
单县政协琴台诗词学会编辑的诗刊专号《忠魂颂》目前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原湖西地区的老干部刘清训、张一凡和原地区专员李贞乾等烈士的子女、亲属及各界人士的诗词一百五十余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主办的“郑道远长篇叙事诗《沉溺》作品研讨会”在秦皇岛举行。《诗刊》月刊主编,诗人林莾;《诗刊》编辑,诗人李志强、蓝野;《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作家胡军、著名诗人王燕生;民族出版社总编室主任,作家李有明;《感情》杂志社总编,诗人玄子明;河北省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18.
读者俱乐部     
编辑:您好! 我是农村一残疾青年。1985年初中毕业后瘫痪卧床至今。爱好文学,迄今已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百余首(篇)。曾得到过《星星诗刊》连续两年的免费寄阅。  相似文献   

19.
日前,济南市历城区政协文史委主办的《稼轩诗刊》编委会举办了古体诗词欣赏和写作专题讲座。来自区内外的20余名诗词爱好者到场听取了精彩讲评,进行了深入交流。《历城诗刊》创办于1997年,出版了2期专刊后中断。2009年.历城区政协文史委将《历城诗刊》复刊,并更名为《稼轩诗刊》。自复刊以来,收到诗稿1300余篇,已编辑印刷了...  相似文献   

20.
刘铭 《青年论坛》2010,(3):133-135
《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受到儒家“诗教”理论的深刻濡染,在创作中特别突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作者对封建政治进行了美化;另一方面,又大量暴露了它的罪恶。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很好地贯彻了儒家“诗教”的‘‘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