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翔 《民主》2009,(5):55-55
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建议政府改变补贴方式,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卖出。“补贴方式改变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就会尽量高产,越高产他收入越高”,而又不会影响市场粮价。他建议政府用110元/百斤收购,比现在的保护价高20元,袁隆平院士认为“这个钱,国家是拿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马勇  明星 《瞭望》2008,(17)
袁隆平差点成为专业运动员,差点成为空军飞行员,但他最终还是成了"杂交水稻之父" 如今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十分不易,他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填得满满的:下稻田劳作、给研究生上课、搞超级稻的实验室研究,开国际学术会议……4月的一天,在位于长沙东郊的居所内,忙里偷闲的袁隆平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面对记者,他侃侃而谈平凡而快乐的人生际遇,如同喜获丰收的老农,回顾辛勤耕耘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成小晟 《各界》2014,(8):89-90
1953年夏,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在组织的分配下,他来到偏远荒凉的湖南省黔阳县安江农校教书。正值青春恋爱的年纪,袁隆平却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工作上,这样一过就是三四年,当同龄的老师都相继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做了爸爸妈妈,呵他仍然过着“孤家寡人”的生活。混迹在学生中间,留着运动头,穿着粗布衣的他让人很难想象他足一位中专教师,并且,生性随意的他经常不换衣服,一件衬衣穿脏了,他就把衣领翻过来又穿,有时在课堂上讲到兴起,他甚至直接用衣袖擦黑板。就这样,他依旧过得十分充实。  相似文献   

4.
蒋元明 《民主》2008,(11):44-44
前段时间,袁隆平现身车展,看车选车,而且还在豪华车跟前表现出兴趣,这有照片为证.于是引起网友热议。热议什么?当然是这“老农”该不该坐豪华车,该不该拥有豪华车了。如果是一个大款,哪怕是个暴发户、“土财主”整辆豪华车也没人奇怪。  相似文献   

5.
《瞭望》2010,(6)
<正> 如果今年房价上涨速度明显低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应该被认为房地产调控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房价面前,我的收入如此苍白无力。"白领赵东明在网上一边"晒"工资,一边说,2009年,他就职的企业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这使他的年薪增加10%,接近9万元。网友们说,这收入算可以了。不过,他看中的房子涨价超过30%,这使他的住房梦想更加遥远。  相似文献   

6.
评收入差别的“倒U型”理论马洪桥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收入差别"倒U型"假设理论。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7,(9):47-47
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袁隆平院士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一些切身体会。他说,要发展农业科技,舍不得花钱是不行的。要想多收获,就得多施肥。现在各方面都是水涨船高,农业科研也要加大投入。要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待遇,使它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之父”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愈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毕生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提高水稻单产并因此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最近他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获得亩产800公斤的重大突破。然而,说到粮食生产,尽管袁老眉宇间豪情依旧,但言谈中仍掩不住对粮食耕种面积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技推广网薄弱等现状的丝丝忧虑。  相似文献   

9.
荣与辱     
陈碧蓝 《民主》2009,(3):54-54
为人类作出贡献是人最光荣的。袁隆平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1991年获得了我国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相似文献   

10.
魏风 《瞭望》1999,(33)
最近,在新闻媒体上经常读到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报道:如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科技成果拍卖活动中,成交率达61.5%。又如江苏省把1999年定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世纪之交之际,出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好势头,委实可喜可贺.如果把科技成果比作“下蛋”,那么,科技成果的转化便是“孵鸡”。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国科技人员下的“蛋”不算少,据说每年达一万多项,但能够“孵”出“鸡”来的就不多了,大概只有15%左右,而“蛋”只有“孵”出“鸡”来才能实现增值。如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只是…  相似文献   

11.
在某文摘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信息公司作过一项专门调查,结论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者,感到幸福的比例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人们的幸福比例就开始下降了。 500元到1500元的人均月收入的家庭,倘若和下岗职工相比,或者和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都拿不到生活费(遑论药费报销)者相比,当然幸福。 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1500元者,感到幸福的比例就开始下降了,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我国沿海地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人们的月收入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那么,在他们那里,感到幸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王翠荣 《民主》2009,(8):55-55
辽宁凌海市百名领导干部与企业结对包扶,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开门红。今年前两个月,全市地税收入实现910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28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5%和24.4%(2009年3月10《辽宁日报》)。  相似文献   

13.
2001年 2月 19日,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获得这一殊荣的是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银发满头、精神矍铄的吴文俊先生向记者描述了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我能获奖有些出乎意料,当然感到非常荣幸。去年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一奖项的设立,当时我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没有想到数学家能得这一奖项,我能获奖不但是对我的非常大的鼓励,而且涉及我国对数学地位的评价问题。”   袁隆平院士是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得奖既是鼓舞,更是鞭策。这个奖是奖给农业战线…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3,(2):63-63
《经济观察报》2012年12月28日刊登记者对厉以宁的专访。厉以宁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有借鉴意义的,但这不是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收入阶段都会有陷阱。希腊曾经被世界银行作为一个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表扬对象,人均收入达到26000美元了,可是现在还不是又落入到“高收入陷阱”了吗?在任何国家,任何收入阶段,只要不创新,不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一天,读中学的儿子突发奇问:是陈景润厉害,还是袁隆平厉害?我反问儿子,儿子说:陈景润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知名度高,自然是陈景润厉害。陈景润,作为攻克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象,是不难理解的。而袁隆平呢,他一心扑在田间地头,为中国用七分之一土地养活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二人谁的贡献大,谁更厉害一些.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从事基础研究与从事应用研究,业有专攻,对于中国来说,都很重要。然而,由于受重研究、轻应用观念的影响,使得科技专利应用于实践的不足30%。党…  相似文献   

16.
戴者春 《党政论坛》2013,(15):64-64
奉献,一般是指不求报偿地付出。所以,我们把为别人、为集体、为社会做了有益的事情,却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精神,称之为奉献精神。如果一个人,只是做了他份内该做的事儿,完成了他本该完成的工作,这能不能算具有奉献精神呢?笔者以为这只能叫做忠于职守,如果他做得很出色,也只能称得上具有“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包志勇 《学理论》2008,(10):68-6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从制度和体制上为维护和增加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提供保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军才 《民主》2009,(3):52-52
“政要”,应该是政治要员的简称。一般情况下,有的知名度很高,如联合国常务理事国那些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有的知名度一般,他做他的事、当他的官,履职尽责,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中国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则不然,他因“审计风暴”,荣获CCTV2004经济年度人物之年度大奖,街头巷里茶楼酒肆的老百姓都知道出了一个为国为民的新时代的“包公”,  相似文献   

19.
道荣 《党政论坛》2009,(8):50-50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相似文献   

20.
李迎生 《党政论坛》2010,(18):24-24
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以此标准对照当下的中国,目前的高房价使中等收入层望而却步,而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则根本不能成为“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