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党内监督不力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党内民主不足、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保障党内监督的有效实现。加强党内民主意识教育,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毕德  刘朋 《理论视野》2012,(10):54-58
党内民主是政党现代化的内容和方向,政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民主价值在党内得以普适的过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政党现代化,目前要注意党内民主文化的培养,走精细化民主之路,扩大选举民主,并防控现代化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竞争性选举:党内民主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实际情况表明,党内选举仍然局限于“安排为主,选举为辅”的上级意志,存在金字塔式的逐级上溯的授权机制,如果不改革目前的党内选举制度,就难以实现发展党内民主所要求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这是由党内民主具有利益整合作用、政治认同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决定的.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为核心,以完善制度程序为保障,在党内民主的整体推进中实现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5.
竞争性的自由选举对于民主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一直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关键和重要突破点,而把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又是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提出发展党内民主的宏观背景下,一些地区的农村党支部、乡镇党委逐渐开始了竞争性选举试点。本文从阐述竞争性选举与党内民主的内在逻辑关联出发,介绍了目前竞争性选举的不同模式,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党内选举从确认型到竞争型这一变革的原因和动力,最后在总结各地实行竞争选举实践的基础上,对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石学峰 《党政论坛》2013,(21):14-15
党内民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部分。因此,如何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这既是实现党内选举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更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要让党内民主在党内选举中运转起来,必须从以下四个关键节点着手:  相似文献   

7.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则,对党内民主建设进行了许多系统性、原则性的规定,为党在实践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方向和指导。从中共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到十八大修正的党章,逐步确立和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决策制度等党内民主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8.
完善党内选举是推进党内民主的基础环节和根本体现,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现实路径.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动力机制是由需要激励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制度供给机制与主体能动机制组成的多层次复合结构.在党内民主选举实践中,充分激活各种动力,积极建构并完善“多维一体”的党内选举动力系统,是使党内选举富有成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条件。党内选举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党代表选举,对于扩大党内民主有着基础性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对党代表选举工作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首先要从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做起。应当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之。当前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使党内提名能够聚合更多的民意;要在党内创造一种比较公开的信息环境和比较自由的舆论环境,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更切实的了解;要提防党内选举中的变相做法,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尽快养成严格按照党内法规办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党内存在党员权利"组织赋予"、党内选举由组织"控制局面"、党内民主讨论中"消除杂音"等潜观念."党内潜观念"影响是在封建官僚文化的潜在影响和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缺陷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消除"党内潜观念"的影响,要加强党内民主文化建设,着力消除传统官僚政治文化影响,吸收借鉴西方民主文化的有益成分,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相互交错 ,密不可分 ,两者的联结点突出表现在选举过程中。近年来县乡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围绕候选人的推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逐步显现出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融合式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这种趋势和选举中积累的其他经验教训 ,笔者认为今后县乡党政领导干部直接选举时机尚不成熟 ,应充分调动既有的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资源 ,探索出一种既有广泛的代表性 ,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 (党代表 )作用的选举方式 ,同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巩固民主成果  相似文献   

13.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多年来,我们党在改进党内选举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党内选举的创新探索,可从六个方面改进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增强党内选举的民意力;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增强党内选举的民主性;搭建选举互动平台,提高党内选举的透明度;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增强党内选举的严肃性;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增强党内选举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4.
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水平的高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制度所构成,主要包括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日常生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和党员权利救济制度等。当前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的着力点是建立和完善党内事务的咨询听证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和党员权利救济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可以直接带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面向21世纪,我们应该积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加快党内的民主化进程,开辟一条通过党内民主走向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之路。而实现党内民主化,要从健全和搞好党内选举制度抓起。  相似文献   

16.
党内选举论     
实行党内选举,是判定政党具有民主性质的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那些排除民主选举的密谋性、独裁性的政党,他们在创建政党的实践中,坚决贯彻了政党的民主原则。党内选举充分体现了政党的民主性质,首先,保证了党的各级机构按民主制组织起来,各级干部都经由民主选举产生;其次,通过选举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破除和拒绝党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党内选举,必须适合于具体的国情和党情,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都不能离开国情和党情谈选举。中国一定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党情,创造党内选举科学的、可行的制度机制。建构党内选举科学可行的制度机制,包括五大制度机制,即:选举工作委员会制度,候选人提名和遴选机制,候选人竞选制度,差额选举和秘密投票规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制度。这五大制度机制,涵盖到党内选举的方方面面,在符合党章规定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增加了选举的合理的具体步骤、细节,且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党内选举制度是选举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和领导机构成员时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它是党的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民主形式,是党内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  相似文献   

18.
陈云飞 《学理论》2011,(5):30-32
党代会常任制是探索党内民主的一种新的尝试。在试点过程中各个试点地都从党内民主的多方面入手,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和突破。尤其党代表选举的创新、党内权力分配的探索以及党内民主监督的完善,进一步确保了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内最高决策机关、最高监督机关的核心地位。这些创新和突破对于党内民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实现五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选举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员行使权利最根本的途径,是实现党内权力有效运转的保障,是维护党员权利的最好方式。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调节党内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授权人权利的需要,是规约被授权人行为的需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实现五个转变:由注重选拔向注重选举转变,由注重选举单一环节向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三环节全面重视转变,由等额选举向差额选举转变,由间接选举向直接选举转变,由单纯强调选举制度改革向完善以选举制度为核心的党内权力运转体系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王芳芳 《学理论》2013,(22):57-58
河南省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大事来抓。河南省通过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宽民主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大力推行党务公开等方式,在强化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提升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有效地推进了河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