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2.
管仲举代     
管仲卧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忧心忡忡地说:“先生病成这样了,这可怎么办呢!先生一旦不测,我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问:“您打算托付给谁?”桓公答道:“只能是鲍叔牙。”管仲说:“这恐怕不行。鲍叔牙为人清雅,品格高尚,的确是一位贤良方正之士。但他有个不足,对于不如他和他所看不起的人,不怎么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长时间会记在心上,不大能容人之短。让他这样的人身居相位,处理起问题来,免不了上下都会得罪人。这样一来,他就干不长久了。”桓公问:“那么谁合适呢?”管仲说:“如果非要让我推荐的话,我看隰朋可…  相似文献   

3.
转动     
有一句俗语说:“滚动的石头不生苔。”意思是当一个人时常变化自己,那么他就可以时常保持光润的面貌。但是,滚动的石头不生苔,是不是意味着静止的石头或生苔的石头是不好的呢?其实,光润之石固然好,生苔的石头也未必坏。再进一步说,滚动的石头是自愿滚动呢?还是被别人推着滚动呢?如果是自愿滚动追求光润,光润就是好的;如果是想要生苔却被别人滚成光润,光润就是一件坏事了。  相似文献   

4.
易水寒 《党政论坛》2008,(24):43-43
宋仁宗有一次出游,途中多次回头找饮水的器具,没找到,他也没吱声。回到宫里,他渴坏了,“咕咚咕咚”喝了好几杯水。旁边的人问他:“皇上,您渴成这样,刚才干吗不说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说了,一定会有人因此而获罪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三多三少”的要求,首当其冲的就是“多挤点时间学习,少搞.点应酬”。1995年底,他又指出: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随后,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的座谈会上,再就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特别在赠给年青干部的四句话中,第一句便是“刻苦学习”。我们如何把这些语重‘C长的叮咛落到实处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全党大张旗鼓地倡导:领导干部要把自觉读书看作职责,并形成一种风气。笔者称其为“书卷…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新闻界人士访问美国,向美国同行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法律不是禁止揭露人们的隐私吗?为什么你们的传播媒界热衷于揭露首脑人物的隐私呢?”对方回答说:“首脑人物不只是‘私人’,更重要的是‘公人’,他的‘隐私’自然包含‘隐公’的意义。一般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对公众事物影响很。J、,而首脑人物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直接关系到他的行政威信和行政能力,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危以及对人民的利害。”美国人的这番高论倒是颇有见地,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西方传媒对政界要员从不放过蛛丝马迹的那种“宜将剩勇…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我们的“明天的太阳”大体说来是不是应该是这么个样子呢:他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一个有足够的“生存能力”的人,是一个充分吸收了我们数千年文明积累的精华的人,是一个有创新思想及相应技能的人,是  相似文献   

8.
一口之间,唇、齿、舌紧密相连。有两个成语典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齿亡舌存”和“唇亡齿寒”。《说苑.敬慎》里记了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纵有病,老子去看望他。常组以“过故乡下车”、“过乔木而趋”等人生经验教导老子,要他领悟做人的道理。然后,老师又张开口让老子看,问他:“我的牙齿都掉光了,而百头还好好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上老子心领神会!回答说:“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就是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柔软,牙齿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它大刚强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对“批示”我们并不陌生,领导“多次批示”经常见诸报端。但效果如何呢?用一句时髦的语式表达就是:问题多多。 “多次批示”,表面上看起来,是领导者对所批示问题的重视。而实际上,则是对所批示问题的轻视、漠视甚至无视。试想:如果领导者真重视的话。他会仅停留在纸面上么?“多次批示”,表面上看是领导者要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则是对问题的推诿,敷衍了事。  相似文献   

10.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名医,有一次他去见魏王,魏王问:“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答日:“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俩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道出其中的原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就是说在得病之人还没有显出征兆时,他就铲除病根。  相似文献   

11.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相似文献   

12.
李会贤 《各界》2014,(11):91-91
父亲在世时常说:“做人,允许说错话,但不能说假话;可以做错事,绝不能做坏事。”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我们哥儿几个常跟他辩论,错话假话、错事坏事都不好嘛,能有多大区别呢?父亲说,你们慢慢去悟吧!  相似文献   

13.
张建 《党政论坛》2010,(24):55-55
一个智者在生前曾经说过:“付出比获得更加让人快乐。”你相信吗?如果是,那么也许你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付出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付出能够真正产生那种超越获得的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呢?  相似文献   

14.
传话三筛     
北哲 《党政论坛》2012,(2):37-37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相似文献   

15.
善业慈事     
《党政论坛》2011,(24):33-33
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团体的舞会,他邀请一位身份平常的女士跳舞,她不好意思地说:“您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跳舞呢?”  相似文献   

16.
倘若一个人有一个思想,那么,千百万人的“思想”、千百万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啊!我们还有什么难题不能攻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呢?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奉献啦!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深而思之,奉献这*举动应该是在有所准备之后。人赤条条来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献呢?人首先得受到抚养、受到教育,之后才使得上奉献,而被扶养、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献。离退休之后,颐养天年,*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献。即使正在工作,也不完全是奉献,…  相似文献   

17.
戴者春 《党政论坛》2013,(15):64-64
奉献,一般是指不求报偿地付出。所以,我们把为别人、为集体、为社会做了有益的事情,却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精神,称之为奉献精神。如果一个人,只是做了他份内该做的事儿,完成了他本该完成的工作,这能不能算具有奉献精神呢?笔者以为这只能叫做忠于职守,如果他做得很出色,也只能称得上具有“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的第二个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他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就是说,要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关键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长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这是小平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乃至全国十几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那么,如何坚持这个重要原则呢?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12,(12):73-73
《新京报》2012年11月22日刊登该报记者对刘胜军的采访,刘胜军指出,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要保证两点:第一是机会公平,第二是要保证“富不过三代”。这里所说的“富不过三代”是指这个社会结构不会固化,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如果永远奋斗都不能成为有钱人。那还奋斗干嘛?怎么做到富不过三代,就是遗产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团结     
安替 《党政论坛》2013,(6):12-12
李瑞环一次访问香港,一位记者问:“您刚才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李瑞环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听到这一回答,许多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