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燃 《瞭望》1989,(37)
鲁迅先生讲过“捧杀”与“骂杀”,说“捧杀”比“骂杀”更可怕。我国这一代青年思想、行为上的偏激,照我看,很多方面就是被有些人“捧杀”的结果。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世界的一些社会思潮纷纷涌入。这当然有利于青年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但有些青年却往往接受了其中错误的东西,如否定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中国很快就要赶超美国”的论调,实际上是新时期的一颗糖衣炮弹,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因为,中国同前赶超美国的条件远不充分,我们应警惕被捧杀。  相似文献   

3.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遍布西方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中国,政府长期依靠行政手段和力量,向人们分配各种资源和提供各种帮助,形成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没有社会工作发育生长的空间。然而,  相似文献   

4.
1978~1990年,中国当代大学生在这历史性的十年中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西方学术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笔者在此就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关系作一点探讨。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文学艺术领域的“现代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在“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实验派”和各种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汇合的一股文艺思潮。文学上的现代派,中心内容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即表现在这种危机社会中异化了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流派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流派及其演变赵巍编译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动,出现了一个新的、颇有点奇异的现象,人们给它一个概括的称呼,叫做“现代派”,现代派(现代主义)是一系列标榜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统称,它是西方现代文艺的一翼,它的出...  相似文献   

6.
夏微雨 《党政论坛》2010,(10):30-30
前不久,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在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访时,针对“后美国世界”、“中国威胁”、“混乱的西方”等问题,提出了一套现实主义的观点,并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就一些现实问题达成一致,以将中国拉入西方的阵营。韦德里纳是法国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理论视野》2005,(4):62-63
《北京日报》2005年4月11日登载卫兴华、孙咏梅的文章说,理论界对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予以肯定,但股份制是否都是公有制,人们的看法不同。对于股份制的性质,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切股份制都姓“公”;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既不姓“私”,也不姓“公”,它只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8.
祝彦 《党政论坛》2011,(16):34-35
“托派”曾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很有“敌意”的概念。受当时大背景的影响,“中国托派”也是在凄风苦雨中挣扎生存的。1952年12月22日大陆的“托派分子”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直到1979年后随着郑超麟这一名字在媒体上的出现,“中国托派”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王志华 《行政论坛》2009,16(3):93-96
从传统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到新公共服务理论,在西方行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公共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相关的理论、思想,或其暗含的行政价值之中。不同行政模式下与“公共服务”理念相适应的组织观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既体现了“服务”内涵中效率与民主两种价值的统一与平衡,也融合了不同行政模式的“服务”理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机构的发展趋势则是以官僚制为基础,走向结构扁平化和政府组织体系多元化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研究成绩斐然,但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是,似乎我国悠久的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从清末开始中断了。学术界里长期存在一种中国的法治思想模式和法治模式舶来论,诸如认为戊戌变法只不过是“把从西方贩卖的新药贴上中国古代的商标”[1],认为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不过是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变种”[2]。总观坊间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著,至今还是未能突破哈佛大学费正清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理论的框架,即使被誉为当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对此也只好发出“旧瓶装新酒”因“扩大至极而破裂”之叹阳1。中国近代史怎样才能避免写成西方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总是以为,西方是最自由的,可以表达各种观点,可以直接批评政府,甚至点名批评政治家。但是,在各类智库里看多了,你会突然发现,在东西方关系上,尤其是对中国的评论上,他们的逻辑是高度一致的。你更会愕然,它们的研究和报道,虽然有细节或观点上的不同,但是,价值观和西方利益至上的思维却主导甚至垄断着世界话语体系和整个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和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思想界的要人,极力宣传关于现代社会要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多元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思想武器。我们在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应当认清这种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从而抵御和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本来,“多元”这个概念是指性质不同的东西并列存在、共同发展的意思,但是它被人们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方面,就有不同的含义,哲学上根据对世界有几种本原的看法不同,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哲学上的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将万物  相似文献   

13.
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人不潜心发掘民族传统的丰富思想宝藏,而是按照“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观点和近现代政治概念尺度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他们缺少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却得出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思想的结论。这种观点长期流传下来,就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14.
周瘦鹃(1895~1968)苏州人,早在清末民初蜚声海上文坛,是“鸳鸯蝴蝶派”或“星期六派”的巨子,也是早期介绍西方进步文学来中国的作家之一。西方汉学家称之为一二十年代城市通俗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他是一位编辑、翻译、创作件件皆能的文坛风云人物。常自称曰“文字之劳工”。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09,(22):27-27
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国家,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也有差异《中国大趋势》一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通过政府权成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中国逐步建立了有别于西方的“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在不颠覆现行体制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社会的自由度,有效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确保中国社会实现平稳转型下文暑他的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0)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讨论,学界一直将其概括为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派之间的论争,但是详细研究当时知识分子参与讨论的文章及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里面传递了更深的思考与更开阔的思路。这次文化讨论中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选择的理性思考既超越了之前文化论争中复古与西化的极端,也摆脱了简单的文化折中主义,是以本民族特色、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倡在固有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外建设一种全新的民族新文化,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文化问题认知的进步,也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2,(1):47-47
高建在2011年第3期《政治学研究》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区别于西方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股份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十五大的召开,持国有企业推行股份制就是搞私有化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搞什么样的股份制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尚未统一。有的同志认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因此,搬用西方那一套无异于“邯郸学步”,应把着眼点放在“中国特色”上,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单纯强调个性,忽视一些共性的东西,势必限制股份制向外层空间的扩展。我们认为,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产组织方式,股份制在西方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俊举  张西立 《求知》2009,(12):45-46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术界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内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影响等话题进一步发表意见。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晓兰  孟玲 《党政论坛》2014,(11):28-31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