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启正 《民主》2008,(12):31-33
在200年前,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知道欧洲也不知道美国.照样生活得挺好。但现在不知道欧洲、不知道美国,可就不行了。那么,我们说一下“公共外交”的概念。外交,传统认为是政府之间的事情,外交部对外交部.或国家领导人对国家领导人,这叫“政府外交”。无外乎解决双边关系,如果到了联合国就是解决多边关系。“公共外交”也可以翻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的不一定是政府间的内容.如果说我们的国际广播电台是国语的,  相似文献   

2.
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3.
孟兰英 《各界》2010,(4):6-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随着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加,向建交国派驻大使便成为了当时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件大事。中央决定组成以军队干部为骨干的外交队伍。  相似文献   

4.
韬光养晦的长久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后提出的一条外交理念及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一时间得到国内外普遍赞赏,并成为中国外交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加快、国际影响扩大、国际上新一波“中国威胁论”发酵,中国已步八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深水区”,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环境更复杂,外交难题增多,国内外围绕“韬光养晦”命题的议论和重新解读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5.
外交故事:及时澄清中国军方人士“核战论” 2003年我结束在法国的工作回到国内.当时听到一种说法.说是中国正处在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期.开始我并不大明白.后来看到网上的各种言论,才发现真是在一种争鸣的状况下。当时跟中国的外交学界接触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件事:有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6.
平悦 《党政论坛》2014,(6):29-29
“微外交”,顾名思义是微博时代的外交,而且是特定针对中国网民的,因为在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中国,微博是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网络媒体,主要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展开了“微外交”。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经济外交、和谐世界外交到命运共同体外交等不同时期,这一过程同时也显示了从道义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区域发展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铺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旗帜、新任务和新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前几任领导人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新一代领导人奋发有为的开拓与创新:开启了大国外交新时代,开垦了全域外交新空间,开发了主场外交新形式,开辟了“一带一路”外交新平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跨越性升华,彰显了新时代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出新的变化,中国外交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面临着新的调整与转变。多边外交的兴起成为这一阶段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本文试从多边外交的概念入手,在概要分析新世纪中国多边外交发展背景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简军波 《党政论坛》2014,(18):32-33
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  相似文献   

10.
王升 《瞭望》1995,(26)
李登辉大搞“务实外交”意欲何为王升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到美国访问,都是一种赤裸裸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而且标志着台湾当局以“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目的的“务实外交”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金钱交易的“务实外交”进...  相似文献   

11.
徐寅  先学人 《党政论坛》2014,(12):24-24
何谓“小棒外交” 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3,(14):58-58
胡锦涛访俄:展现开放务实的外交形象 进入2l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化莫测,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美国新上仟的小布什总统,一一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使得两国关系更蒙上阴影。但接着而来的“9·11”事件又给国际安全形势造成巨人冲山。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08,(2):21-21
今秋以来,亚太地区形势闪现两大亮点:一是9月,日本的“识途老马”福田康夫击败鼓吹“自由与繁荣之弧外交的庥生太郎,取代了主张“价值观外交”的安倍晋三出任首相。他在重申日美同盟关系仍将是日本外交政策基石的同时,明确强调日本将推行重视联合国和亚洲的外交,特别是日本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景贤 《党政论坛》2009,(10):16-17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中国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特使”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15.
国与国之间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和平共处,是邓小平搞活中国外交的重要谋略,而“一国两制”则是邓小平将和平共处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中国国内的统一问题。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一对矛盾体50年不变,而且是两个方面的不变,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世界外交舞台上跳动着“和谐”“合作”“民主”“人道”“平等”的音符,唱出这些音符的是中国。中国“和谐世界”的理论正在启蒙世界走向新的旅程。“善意型”外交与盛行干世界半个世纪甚至数百年的“力量型”和“利益型”的外交不同,中国新的全球外交充满  相似文献   

17.
窦晓博 《学理论》2012,(26):5-7,27
随着全球化相互依赖的加强,科技、信息、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传统外交已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唯一有效方式。当前国际社会的许多新问题不仅要以一种非传统的视角来对待,更要依靠经济外交这一新的方式来加以解决。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已进入了"外交促经济"的时代,如何利用经济外交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就成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综合国力一部分,软实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经济外交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普京上台后便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积极推行务实外交。今年以来俄相继出台了“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新军事学说”和“俄外交政策构想”。在新外交战略中,普京把“确保国家安全”和“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将复兴俄罗斯、争取与俄利益相符合的大国地位作为俄外交的长远目标。目前看,普京外交工作的重点一直围绕着三个问题:维护反导条约、争取经济合作与经援、解决车臣问题。 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第一次参 加了在日本冲绳召开的西方 7国加俄罗斯的8国首脑会议,但却引人注目。舆论认为,冲绳首脑会议…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我国党和国家、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人频频出访,举世瞩目,开拓了共和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海外舆论评论中国刮起了“外交旋风”: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的外交年”;也有的说1994年是“中国外交获得成功的一年”。的确,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外交空前活跃、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双方高层往来增加,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两国军队交往得到恢复。1994年3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8,(12):34-35
美国《好》杂志网站4月2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为什么重要?”作者是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政策和外交问题专家、畅销书《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作者托马斯·P·M·巴尼特。文章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