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钱学森之问"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与身边工作人员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提出的问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用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白色农业”刘志杰在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讲过,"微生物可能帮助我国农业过关"。当这一发展构想──"应用微生物工...  相似文献   

4.
史飞翔 《各界》2014,(9):84-85
1955年9月17日,冲破重重阻挠,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及两个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10月8日上午,钱学森踏上罗湖口岸。一上岸,钱学森仿佛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当时,一帮记者围着钱学森。其中一个香港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了一个问题。钱学森当时就说:“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这时,这位记者解释道他只会讲广东话和英语。钱学森说:“我想普通话在中国用得很普遍,你是中国人,应该学会讲普通话!”从那一刻起,钱学森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之问”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雁飞  王庆玲 《学理论》2010,(24):254-255
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反映出了中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切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重任,面对“钱学森之问”必须深刻反思,进一步增强深化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汪长明 《党政论坛》2012,(3):35-37,1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饱含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值得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纪念,许多报刊披露了钱老一些鲜为人知的事迹,读后很让人感动。钱学森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可钱老却多次拒绝说: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0,(12):40-42
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后,我们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初步设想,并在2006年6月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五民五好"的目标愿景。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0)
"钱学森问题"的本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宽松化"以及高等教育"功利化"、缺乏理想主义是导致钱学森问题的原因。因此,教育体制"去行政化",严格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培养教育理想主义,淡化功利化思想就成为解答"钱学森问题"的必选答案。  相似文献   

12.
《理论视野》2009,(11):8-8
《新京报》2009年11月12日刊登张鸣的文章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3.
“自主创新”:全球化视角中的“中国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的相关概念:创新、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正确的理解"自主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与之相关的三个概念,即"创新"、"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一词源于古拉丁语"Innovore"(即"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赋予了"创新"以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内涵:即"创新"是指生产函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能和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龙筛、吴锦祥(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争先创优少不了一个“争”字。但争先进与争先进荣誉不是一回事。有些人专注于先进荣誉,沽名钓誉,功夫在外,甚至将荣誉称号看成敲门砖和垫脚石。尤其是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也加入与群众“争先进”的行列,引起群众反感。有些地方主管部门对评选先进中领导干部的比例也做了限制,但现在不少企业向上推荐先进时明显倾斜于领导干部,致使先进中领导干部的比例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16.
追“梦”     
张军才 《民主》2013,(9):58-59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笔者以为:中国人对"梦"的追求,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屈子"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雄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愿,柳宗元"苛政猛于虎"的揭示,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义,哪一个不饱含着人们的期冀和梦想?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88,(13)
吉林市经委企管办改革科智晓明说,承包不承认企业的兴衰和结构的调整,就象生小孩一样。承包解决不了该生不该生的问题,只解决养得好养不好的问题。对现有的“弱智痴呆”企业不能淘汰,反而打了强心剂,和好企业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省委党校的肖  相似文献   

18.
宋洪斌 《侨园》2014,(11):38-38
时下几乎所有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情节中,凡饮酒时必端爵,持爵者口中还说:"干了这杯。"这种完全现代化的口语和现代化酒具的称谓,让人大跌眼镜,味同嚼蜡。人们怎么也不明白,古人手里明明端的是爵,口里为什么偏说是"杯"?大概编导大人们也认为称"杯"不妥,于是,想当然地觉得壶比杯大,似乎更接近爵,又指"爵"为"壶"日:"让我们干了这壶。"真是贻笑大方。人们疑惑不解的是:本来是爵,缘何不称爵?编导大人们是怕观众听不懂"爵"吗?《诗经》中的《宾之初筵》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相似文献   

19.
“艰苦创业讲奉献,立足山区争一流”是安康铁路分局的企业精神。安康铁路分局位于川、陕、鄂三省结合的秦巴山区,两万多名职工分布在襄渝线、西康线和阳安线的91个车站上。管内沟壑纵横,高桥林立,桥隧相连,素有“空中铁道”和“地下铁道”之称。中国第一长隧——18.456公里的秦岭特长隧道就在这个分局管内。“艰苦创业讲奉献,立足山区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是贯穿于安康铁路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之  相似文献   

20.
"小金库"活动通过制度化过程慢慢滋长并渗入宏观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组织生活之中,通过社会化影响和合理化麻醉慢慢滋长并渗入微观的组织成员个体的角色认同与行为感知之中,两者彼此影响、相互强化,实现了"小金库"活动在组织中的"正常化"。因此,对于"小金库"的治理,一是预防比惩治更重要,二是防微杜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