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名氏创作的《红魔》《龙窟》《幻》这三篇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大部分源自韩国流亡政府光复军参谋长李范爽的生活。本文从这三篇文章的题材、人物形象、叙事方式、作品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揭示了其有别于其他描写韩人抗日题材的小说的独特之处。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增进对中韩两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1910~194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朝鲜女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朝鲜女性,大部分因亡国而流离到异域中国,或过着艰难生活,或怀着反日意识与中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抗日斗争。作品中的这些朝鲜女性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在梳理这些作品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他者"——"朝鲜女性"的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深入探讨朝鲜女性形象以及相关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信者——丁来东在翻译、介绍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包括发表了诸多翻译作品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文章,为中韩现代文学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丁来东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文学,其中包括对当时中国文坛名家、中国女性文学和中国戏剧的介绍,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对此所作的客观性评价与当时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那些客观的评论,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
漆瑗 《当代韩国》2005,(3):75-80
笔者曾读过一些韩国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为她们对女性自身社会角色、职能责任的清醒认识所打动,并撰写了《论韩国当代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题探讨。那么,女性群体在韩国男作家笔下的命运、价值如何,这与女作家的创作有何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韩国男、女作家创作时的性别意识又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系统地阅读了近十年来《高丽亚那》季刊选登的36篇短篇小说,拟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一些粗浅之见。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二元状态纵观《高丽亚那》季刊中的小说,如果以个案而论,每一位作家所描写的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内容、艺术风…  相似文献   

6.
法兰西女性文学的创作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珍 《法国研究》2001,(1):6-10
在谈及女性文学创作时 ,我只是按自己理解的方式 ,在这里做一些介绍。有一点无可质疑 ,即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存在。这在法国也是被充分肯定的事实。女性作家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 ,可以写出女性味儿十足的作品 ,也可以写出丝毫不留女性痕迹的作品。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法国 ,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 ,她们或者只是丈夫的花瓶 ,以保持容颜美貌为本 ,在沙龙社交中起着丈夫们无法替代的作用 ;或者被压在最低层 ,终日含辛茹苦 ,支撑着一个穷困家庭的生计 ;或者孤身一人 ,从事皮肉生涯 ;或者奋起拼搏 ,在受教育和人身权益上 ,与男子一…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还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先驱。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创作于二十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本书一出版,即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还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本文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这两部女性主义作品为例,旨在研究和比较两位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观点之异同,并着重归纳了两者的相似观点,从而为读者分析和了解伍尔夫和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8.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9.
西方斯拉夫学者对19世纪俄罗斯作家的高加索题材作品有所研究,但在我国和俄国,此项研究尚待展开.本文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为例,以作家行旅为切入点,从作家传记与作家作品的关联中,勾勒他们作品所反映的俄罗斯帝国军队与反叛山民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帝国拓疆政策和反叛山民的态度.莱蒙托夫早期对宁死不屈的反叛山民的赞扬和后期对俄国征服者的认同形成对比.托尔斯泰在第一时期认同俄罗斯帝国政府征服高加索的战略,第二个时期则在超越俄国军队与反叛山民的对立中领悟了高加索山民视死如归的种族性特征和人性等问题.他们态度的转变有其自身的原因.俄罗斯作家高加索题材写作,与他们服军役有直接关系,虽然未必能提供高加索战争的编年史,却揭示了高加索各民族真实的心理结构,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李光洙分剖是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界的先驱人物,虽然他们不是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却对两国近代儿童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都提倡尊重儿童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摆脱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他们的儿童观都与民族改造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是他们作为时代先驱者姿态的体现。此外二人对之后中韩两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儿童文学创作和译介为中国后期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李光洙参与编撰的儿童杂志开启了韩国近代儿童文学的先河。本文以鲁迅和李光洙的儿童观为中心展开对两国萌芽期儿童观的比较研究,不仅能丰富对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也可以丰富中韩两国近代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安妮·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后法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法国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评论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敢于打破现有文学的旧框框,宣称要与最普遍的现实性大众小说断绝关系,进行所谓幻想文学的文学体裁可能性的实验。这不是对经验世界或历史世界,而是对关于观念性、思想性、虚构性世界的文学讨论,对韩国和中国的文坛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博尔赫斯才开始正式受到韩国和中国文坛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韩中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迷宫式叙事"和"迷宫式时间",展现出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女人艺术》是1928年7月由长谷川时雨创刊的综合文艺杂志,由于从编辑到撰稿人全部为女性而被评论界批判为"女性王国"。这个"女性王国"的建构,不仅为昭和初期的女性作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将林芙美子等一批新人推上文坛,同时也为日本女性在政治及文化领域争取权利提供了言说的舞台,在昭和文学史及昭和女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如若围绕《女人艺术》上登载的评论文章及文学作品等主线透视"女性王国"从建构到崩塌的整个历程,不仅可以从中管窥到昭和初期日本女性的精神诉求及社会追求,同时还能勾勒出当时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越南十八世纪作家邓陈琨的汉文乐府诗《征妇吟曲》是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养料创作成功的典型范例。 《征妇吟曲》是十七、十八世纪越南社会战乱及其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实写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征妇形象;它从描写妇女悲惨命运、刻画女性细腻心态两方面开创了批判现实的越南古典文学之先河。 《征妇吟曲》的创作成功与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镌刻于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鲜明印记有力地证明:它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日本战后派作家大冈升平及其创作深受中日文坛关注.一种通行的观点是: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表现出鲜明的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思想倾向.笔者结合社会政治语境,对其作品做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意图通过对个案的考察,揭示出日本社会一般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批驳那种视大冈为反战作家的一厢情愿的、误导性的解读,消除由此造成的遮蔽,还原真相.  相似文献   

19.
traR6sume:Enfacedel'absurdeetdelamisersdel'existence(ansensmetaphysique),iespersonnagesnlalruciensscdecidentdcombattreanmoyendel'l'action"--larevolution,mimel'activiteterroriste.Etpourtant,iedcstinabsurdssembleirresistibleetiecombatinutile.Toutcelaneleurapportequeladouleur,m6melamort.Matsauxyeuxdesherosmalruciens,lamortestunautremoyencontrel'absurde,carelletemoigneladignityetiecouragedel'homme.安德烈·马尔罗是西方文坛上与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位传奇式作家。他的中国情结充分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利军 《美国研究》2001,15(4):98-113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