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虽面对国家机关实施之单元教育政策的深钜影响,但却能发展出一支独特且蕴含着韧力非凡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可谓是在中、港、台以外发展得最完善和肩负着薪传中华文化重任的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独中)由于注重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得到华裔家长的支持。但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英语教育至上思潮冲击了马来西亚的独中。为了应此挑战,独中努力推广三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以后,华文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1955年,全马来亚华校达1276所,拥有学生277454人,教员7606人,还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马来亚教育部在全马学龄儿童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华人儿童进入华校就读,这是马来亚华人教育的辉煌时期。 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后,奉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意扶植土著民族,排斥其他民族,抑制华文教育的发展成为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的组成部分,华文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崇尚、学习、研究和推广中华文化的热潮,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一是发展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蓬勃发展,华文学校激增,目前全马已有华文独立中学60所、华文小学1000多所,除华族学习华文外,马来族和印度族也加入学习华文的行列。在新加坡,去年10月,吴作栋副总理在接受《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加坡打算  相似文献   

5.
一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3,如何解决带有政治和种族敏感性的华人教育的 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该国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家宪法规定各族人民享有母语教育的权利,但是,1961年颁布的教育法令,确立了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政策。根据规定,华文小学随时有被改制的危险,而华文中学如不改制,将得不到政府的津贴,从而成为私立的独立中学。这一旨在最终取消华文教育的法令,遭到了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弹。结果,60间华文中学宁愿失去政府的资助,坚决不改制,因而成为华人出资兴办的独中。然而,在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7.
张笛 《八桂侨刊》2020,(1):81-93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保留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并且华文教育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国别特点。对2000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是整体状况、学校、教材、课程、师资与学习动机六个主题。新世纪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总体呈现以下五个特点: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国家建设之间的博弈;各层次华文学校皆在夹缝中生存;华文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且水平参差不齐;华文师资紧缺且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华文学习动机体现了深层次的语言意识形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华人的努力和奋斗下,整体上既有困境和挑战也有光明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由于各种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交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甲、华文教育的过去从1819年在按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算起,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有约173年的历史了。我国华教史可大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前的华文教育,这个阶段可分成三个时期。(一)1920年以前的华文教育早期的华文教育都属于私塾性质的教育,用方言来教,念的书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华文学校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重视。马来西亚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在去年底指出,迈入21世纪,马来西亚企业界将需要许多华文华语能力强,且能言善辩的人才,协助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华裔人士更是关心华文教育的发展,他们指出:大马华人一旦确信政府不会剥夺他们的根,就会全心全意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目标平添动力。著名企业家郭鹤年呼请政府:让华校继续存在及提供学习华文的机会,从而协助华人保存他  相似文献   

10.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政 《八桂侨刊》2004,(5):10-12
随着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本世纪初华文教育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这些国家发展迅速。华文教育在这些国家获得长足的发展有很多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述了近30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的概况,同时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尚有许多值得我们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华文教育是华人的母语教育。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华文科目分为华文书写和华文理解。大部分学生在华文理解方面的表现都不俗,惟在书写方面的表现则比较差,华文作文成绩明显每况愈下。本文以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查询他们对华文书写问题根源的看法,以自我审视检讨的手法,来探讨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以寻求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是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小学。现今一些华小,学生的族群背景已开始从单一种族走向多元种族,即从早期以华裔学生为主到近期非华裔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生来源不再维持单元化。多元化的学生背景给教学和行政带来了改变,尤其是校内的交际语言。根据对一所多元种族学生的华小所进行的观察,全校学生不只是华裔,三分之一是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校内的各族学生并用华语、马来语或其他各自母语来沟通。老师中也包括不谙华语的马来教师,因此校内行政运作的语言是华语和马来语并用,但逐步转向单用马来语。华小的各种改变和现状调查对国内外关心华文教育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小学生和教师的族群和母语背景不再单元化,意味着华文教育本质发生变化。华小走向多元化,是华文教育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教育适时而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9日,马来西亚《2006-2010年全国教育发展大蓝图》正式出台。作为该蓝图的提出者,马来西亚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向记者阐述了他的实施规划。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项规划将整个教育体系推向更高的水平,也能够使马来西亚在2020年成为教育强国。从大蓝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来西亚教育部对未来5年的规划,包括各项目标的完成时间表,以及《第九马来西亚计划中2300亿令吉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况。今年是拿督斯里希山慕丁担任马来西亚教育部长的第三个年头。大蓝图的筹备过程凝聚着他和同事们的大量心血,因此它的公布让希丁慕山部长非常兴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相信,马来西亚对教育的重视及其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台资涌往东南亚,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固然刺激了当地工商业成长,同时也带来文化上的冲击,而其中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作用。 为吸引台资,许多国家都不惜修改政策,把以往限制华文措施,一再放宽。泰国恢复华文学校的设立;印尼准许华文刊物进口,同时也准许华文补习公开化;马来西亚贸工部的官方文件,也首次采用华文来编印部分说明,教育部公开鼓励马来人多学习华语华文,并且表示将考虑承认台湾一些大专的文凭资格。 这些官方态度的转变。都是随着台资陆续进入当地经贸圈发展而后产生,虽然这是他们迫于客观条件上的需求,但对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华裔人士,却有振兴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如何使这种趋势更为扩张茁壮,或不使海外华文教育无故遭受压抑摧残,值得有关方面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