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晓英 《德国研究》2004,19(2):32-36
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二战后,满眼废墟的日本在短短三十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其城市化进程也高速推进。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国家城市化。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显出了很独特的特征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即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转轨以来的俄罗斯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俄罗斯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接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并且总人口呈负增长趋势,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逆城市化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因此,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之后同样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本文回顾了俄罗斯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并针对不同城市分组进行了相关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件并非逆城市化现象,而只是由于动乱而引起的暂时波动。在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之后,俄罗斯城市化进程再次步入动乱前的正轨。鉴于俄罗斯目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其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当不确定。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转型成为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城市化就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本文以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为背景,着重分析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进程,并总结出其城市化的三个特征:速度快;工农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大城市特别是首都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以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属性。城市规划的现代性对城市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而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本文通过对1948-1963年间战后德国城市规划现代性及城市发展的回顾与梳理,阐释现代性在德国城市发展中的成就与局限。战后德国城市发展的现代性特征在西方国家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上都值得深入研究。同时,二战后联邦德国城市规划的现代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德两国在法治领域合作的加强,中国的德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总结经验并加以扬弃和取舍,是所有有志于德国法学研究和学习的中国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二十多年来国内德国法学教育的情况,描述现状,进行反思,翘首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聚焦,主要来自当下城市发展所引发的普遍焦虑以及由此焦虑而产生的文化反省。在中国,与改革开放同步展开的城市化进程自其起点处就担负了发展经济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就是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珠江三角洲近13年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1986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已建起小城镇259个,其中118个是重点卫星镇,逐步形成区域性的联起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和农村的中间纽带,就是说,三角洲已形成了以这  相似文献   

9.
韩国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城市化过程,从1960年到1987年,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从36%上升到74.6%,25年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而1997年则再次提高到83%,10年间提高了近10%。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韩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源自其经济的高速发展。60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遵循“增长第一”,“出口第一”原则,军人政府通过高度集权,摧毁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障碍,韩国经济就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理勤 《德国研究》2008,23(3):72-76
本文在对博洛尼亚进程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并从国际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结构要素和信息要素的国际化、质量保证体系、学生主体作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带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谁也不能否认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已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大都出人意料的转变。至少自苏1979年入侵阿富汗后,两个德国在超级大国关系高度紧张的气氛中,仍谋求维护不受外来影响的缓和。对长期习惯于东柏林敌视整个缓和进程的陈词滥调的西方观察家来说,使他们感到大为惊奇的是,1983年9月,甚至在波恩表示支持北约的欧洲导弹系统现代化后,昂纳克仍要求与联邦德国的老对手形成“理性的结合”。同样令人惊奇的是,1982年秋由基民党领导的新联合政府泰然地接受了昂纳克的提议。确实,观察家没有想到波恩在1983年和1984年会给于东德两笔巨额银行贷款,更不用说像科尔这样保守的领导人对昂纳克计划  相似文献   

12.
德国学士与硕士学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2,17(4):62-64
本文概述德国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现状 ,指出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德国的学位体系必定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国家在各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相同的阶段中出现一些共有的趋势或特征,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地理移动和职业转换)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来自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流动限制、技术断层;来自劳动力市场层面的失业及贫困;来自政府管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城市住房等压力。作为德国工业化中一个显著特征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同样引发了上述问题,德国从立法、教育、社会保障等角度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流动创造了基础条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及其相关对策的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冷战后德国与中东欧的关系杨烨高歌主编2017年5月出版/98.00元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同属中欧地区,彼此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关系千丝万缕,层层交错。冷战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下,地缘因素变得十分活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对其邻国德国抱以更多外交和发展期许。本书从历史、地缘和文化角度对"中欧"做了追溯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冷战后  相似文献   

15.
史世伟 《德国研究》2008,23(1):42-46
本文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出发,通过两个实例对德国政府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审视。在对德国鲁尔区的结构转型和大型民用飞机“空中客车”研制的产业支持过程中,德国政府坚持立法,注意资金等扶助措施同市场经济秩序的一致性,将结构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并利用特定的条件和国际环境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从而取得了成功。目前,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等老工业区由于产业过于集中和资源枯竭,需要进行结构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要求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方面来。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工业国德国的产业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于秀伟 《德国研究》2012,27(2):70-79,126
2005年1月1日起生效的《老年收入法》使德国养老保险体制进入了三层次模式时代.传统的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养老保险构成的“三支柱模式”成为了历史.法定养老保险不再是养老体系中的最强支柱,而是仅扮演基础性养老保障的角色.那么德国政府进行养老保险模式改革的动因何在?实现模式转变的改革进程如何?本文将通过分析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于1957年宣布独立,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政府颁布一系列扶植马来人的政策,特别是197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从乡村涌向城市,投身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以伊斯兰教为生活指引的马来家庭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诸多改变。本研究通过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7家低收入马来家庭的采访和调研,解析了马来家庭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包括民族认同、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统一机会到来之际,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伍贻康 《德国研究》2011,(4):4-8,78
“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这一缠绕欧洲时局百余年的“德国问题”,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兴衰有什么影响?今天“德国问题”是否又重新冒头?德国在欧盟中“一国独大”意味着什么?德国的战略定位已是欧盟兴衰和欧债危机能否解决的关键.由此出发,本文从“德国问题”角度探析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德国与欧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已正式启动。德国在推动其实施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与此同时,为了克服举国上下普遍存在着的强烈的马克情结,德国政府也作出了大量相应的艰苦努力。通过深入分析欧元在德国开拓生存空间的具体过程,进而探究导致德国政府推进欧元和德国民众抵制欧元这两重性特殊现象的个中缘由,本文试图在诠释欧元所反映出的经济一体化客观趋势的同时,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