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俄国非布尔什维克党派纷纷发表各自对革命的看法,调整策略。这些政党主要包括: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一、孟什维克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和党的分裂1917年10月25日后,包括中间派、国际主义派和护国派在内的孟什维克一致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是孟什维主义的政治失败。但在解释原因时,他们却存在不同的观点:中间派认为孟什维主义的失败是由于“革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存在巨大的客观障碍”,即“党内分裂”的结果。国际主义者则认为,十月革命“不是不可避免的巧合,孟什维克党的政治溃败除一些难以遏制的因素外,孟什维克领导上层执行的错误政策是其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护国派则把“八个月的革命”教训归结为必须要走“统一的道路”,即“消灭国际主义思想,实质上是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立刻爆发世界革命的可能;否定民族统一;不赞同俄国资产阶级的某些革命创造力等)”[1]298。类似的观点分歧,只能说明孟什维克内部思想和观点的不统一(更何况孟什维克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十月革命的爆发最终导致孟什维克组织涣散,不仅护国派,包括把社会民主党人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派、“新生活派”和其他一些派...  相似文献   

2.
仝华 《党史文汇》2012,(1):4-11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发生.领导这一革命的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全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相似文献   

3.
今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80周年纪念日。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伟大的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3页)。以这场革命为新起点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  相似文献   

4.
谭丁 《前线》2016,(9):48-51
正《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一篇短文,是对俄国的孟什维克维尼克·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苏汉诺夫在他所撰写的《革命札记》中错误地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等,从而以此否认俄国革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文化前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批判了  相似文献   

5.
近80年来,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方向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但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究竟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对中国革命施以影响,是众说不一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著述多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当时俄国陷于内战并有协约国的军事干涉,加之北洋政府封锁了中俄边境,故直至1920年春中俄交通打开之前,苏俄共产国际不可能与中国先进分子取得直接联系。个别学者说得更绝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俄交通便陷于完全断绝,两国关系断绝了,两国之间的革命,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其…  相似文献   

6.
沈步珍  周太山 《求实》2004,19(5):4-6
判断一国革命性质的依据 :一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当时俄国的性质是实行沙皇专制制度的封建国家 ,“俄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 ,“俄国革命”的任务主要是进行打击、推翻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沙皇政府的革命 ,“俄国革命”的动力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俄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7.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和组织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以革命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驻俄使馆从一开办就经常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回当时俄国的各种消息。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连续发电报给外交部,报告俄国革命进展。但这些电报的内容,只有少数官员知道。大多  相似文献   

8.
《奋斗》2021,(2):70-71
黑龙江毗邻俄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和旅俄华工通过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黑龙江成为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和阵地。(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消息最早传到黑龙江。  相似文献   

9.
李友唐 《党史博采》2007,1(10):44-45
<正>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农民、士兵,以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  相似文献   

10.
“布尔什维克化”是共产国际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和党建的主流思路。然而,自引入该概念以来,中共内部一直存在着究竟要听命于共产国际还是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的争端。探究1925—1927年中共有关“布尔什维克化”的认识过程,可以较为清晰地厘清共产国际和中共在领导权威、组织规则、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纷争与整合。首先,中共吸纳“布尔什维克化”概念,意识到推动党的群众化与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其次,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更为看重组织建设的决定作用,提出建设“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建目标;最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思组织和策略方面的弊病,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将架构合理有效的组织体系视为核心问题,以党的工农化实现彻底的“布尔什维克化”。简言之,在共产国际指导和中共内部改造的双重影响下,中共形成对“布尔什维克化”的初始认识。  相似文献   

11.
据俄罗斯《新闻时报》报道,长期以来有一种论调认为,列宁是在德国的支持下发动十月革命的。政敌们甚至污蔑布尔什维克的部分成员是“德国间谍”。1917年3月,俄社会民主党人克伦斯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成立了临时政府。列宁于4月3日乘坐火车经德国返回俄罗斯。列宁回国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境内的活动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并与临时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于是,临时政府决定对列宁等人采取措施。7月4日,曾与列宁一起在国外工作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阿列克谢斯基和社会革命党人班克拉托夫在媒体公开指责列宁与德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并且宣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加涅茨基、科兹洛夫斯基都是“德国派往俄国的间谍”。这些人“要在德国的资助下推翻临时政府”。另外,法院还引用了俄军准尉伊尔莫列科“自首”后交代的材料。伊尔莫列科宣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十个“第一”(1)中国第一个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是李大钊。他在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12月发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热情赞颂十月革命。(2)在中国第一个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杨匏安。他在1919年11月发表了《马克...  相似文献   

13.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为我们留下的警世名言。这里的“学习”二字,包括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是指对于革命理论的学习、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又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向人民大众学习。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中,还曾经向广大布尔什维克呼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今天,在改革大潮中拼搏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导师的教诲,该会感到何等的亲切,何等的深刻啊!  相似文献   

14.
审视《北华捷报》对俄国十月革命后进入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感观,可见在19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勃发时,远离帝国故土的在华英侨借用媒介力量,刻意塑造并夸大条约口岸内所谓敌对势力威胁,以期引发母国政府关注并维护外侨在华特权的意图。《北华捷报》对"布尔什维克"的认知,尽管有所偏颇,但恰好成为俄国革命理论成果落地中国及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变化的历史旁观者。随着历史语境变化,"共产主义"逐渐替代"布尔什维克",成为外媒重点关注的中国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国内已经拥有众多政党派别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又为什么选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本文从“政党”的角度,剖析并揭示当时国内已有政党的历史现状及结局的经验教训,并把中国旧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党置于同一历史坐标中,探寻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方位。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并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揭示党建立的一大特点。当否,敬请学术界前辈及同仁教正。  相似文献   

16.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生。虽然恩格斯也曾预言,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有可能在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是这一革命必须得到欧洲国家随之而来的革命的支持。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之后也曾企盼能以此引发一场欧洲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把俄国革命纳入世界革命的轨道。但这场革命并没有爆发,而且20世纪20年代之后,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普遍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俄国的革命却存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十月革命之…  相似文献   

17.
梁齐勇 《前线》2016,(3):48-51
正列宁的《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载于1910年12月23日俄国布尔什维克主办的《明星报》第2号上,其中心思想是阐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经典性论断,是列宁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革命路线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正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列宁在病重期间以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乐观精神,口授了5篇论文和3封信。这组重要的历史文献被人们看作是"列宁的遗嘱"。在这些文献中,列宁贡献了他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最后的智慧和思考。其中有一篇短文,题目叫《论我国革命》,文字虽然不多,却言简意赅。他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  相似文献   

19.
徐元宫 《党的文献》2011,(2):115-117
20世纪初,有数十万华工留居苏俄境内,其中的一部分人先后加入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他们亲身经历了十月革命,是最先践行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为便于管理华人党员、进一步推动旅俄华工革命活动的开展,1920年6月俄共  相似文献   

20.
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列宁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等,这些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