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如何让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起来,让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融合对接起来,是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补齐河北短板、打造区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内生要求,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的关键。2021年11月4日,在国务院参事室指导下,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会同北京、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以及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市政府联合主办了“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参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探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可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杰 《前线》2022,(5):53-55
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做减法,天津、河北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做加法,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制造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三地经济实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比重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主导的区域性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相较于津冀两地,北京具备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基础,优先培育和发展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将自身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从而积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并审议通过《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定》。我们要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大机遇,进一步谋划改革举措和精准支持政策,推动河北深度融入京津产业链创新链,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河北产业生命力、科技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相似文献   

4.
张国华 《前线》2020,(5):55-57
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和深入发展,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至为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为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停留在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就“城镇空间”论“城镇空间”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应将交通、区域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纳入统筹考量。高标准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应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  相似文献   

5.
陆小成 《前线》2023,(3):68-7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指引。破解京津冀城市群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大、传统能源和产业转型滞后等难题,是当前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全面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通过加强绿色低碳规划引领,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构建低碳能源结构,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临空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逐步上升,成为全球产业链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临空经济发展呈加快态势,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通过阐述国内外临空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相关经验,并结合京津冀自贸区申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新机场建设,对河北省临空经济发展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同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结合三地的产业特点,形成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对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市场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壁垒,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从竞争走向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张华 《前线》2023,(11):66-69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平台优势,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加速构建现代化航空城,在重点项目、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紧抓大兴国际机场这个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赋予的极好机遇,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打造重点协作平台,发挥提升首都功能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廖红君  王胡林 《先锋》2023,(4):65-66
<正>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成都一直在积极探索人才助力产业升级转型的协同机制,形成“以人才链促进创新链、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的闭环生态圈。建圈强链是勇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所在,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有力抓手,是稳定扩大就业的重要依托。本文围绕建圈强链背景下成都产业人才发展进行思考,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宣宇  王月红 《前线》2023,(2):66-68
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综合引领—特色开拓—潜力提升”梯次发展格局,数字梯度明显、互补性强,三地在技术创新、场景开发及规模应用上具有明显协同优势。基于数字经济梯度发展特点和各自比较优势,强化互补性创新,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文旅、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双碳”治理五大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构建数字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京津冀在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迎昌 《前线》2021,(4):70-73
京津冀协同着力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缩小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总产值,谋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重点关注区域重点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造健康京津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京津冀链式共振、共赢的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新型机制。随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通过以构建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完善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四个方面为突破,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毕娟  王鹏 《前线》2022,(6):62-6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京津冀在数字经济生态、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存储处理、数据内容开发、数据加工挖掘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双轮助推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强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共建共享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效应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科研与市场脱节,校企创新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产业链不紧密,项目和人才易流失;服务对象不聚焦,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近年来,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的武清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大力吸引北京项目资源,集聚了一批轨道交通产业项目,轨道交通产业集聚的态势初显,但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四大“痛点难点”。  相似文献   

15.
赵继敏 《前线》2023,(6):71-74
新时代以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水平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承接疏解、改革创新、经济动能培育和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副中心着力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转型三大战略机遇,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以及张家湾、台湖、宋庄等特色小镇集聚,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前线》2020,(5):58-61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组织架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产业转移、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有效推动了协同发展进程,丰富了中国特色“协同发展论”的内涵。面对国家战略机遇窗口期、动能创新升级培育期、资源要素配置精修期等诸多挑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需要在规划同编、制度同建、治理同商、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市场同体、生活同享、创新同思、信息同联和生态同守等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优势、厚植区域创新动力内在性、链接集聚消化全球新资源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果,向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京津冀10座城市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个总人口约8000万,地区经济总量约30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9.7%的京津冀都市圈正在逐渐形成。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形成之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协作的目标愈益明朗。在京津冀产业构成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加以客观评价,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变化态势,展开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京津冀经济圈背景下石家庄市服务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张建平  陈芃江 《前线》2023,(6):53-56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交通一体化正由蓝图变为现实,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牢牢把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必要条件、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袁媛 《前线》2021,(3):64-66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文化协同基础。三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但三地文化协同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完善文化协同政策、盘活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协同品牌,增强文化资源的联动,可以更好激发京津冀地区整体的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效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进程。  相似文献   

20.
张慧姝 《前线》2020,(2):55-57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加深,人力与数字劳动力相结合的混合劳动力大量出现,京津冀支柱产业正在向知识型支柱产业转移。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中,将之确认为新增支柱产业,有利于提升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并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西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经济板块辐射。精准布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城市功能和经济板块,促进新增经济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