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巾帼英杰贺子珍的胞兄贺敏学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解放后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委),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挺进总队参谋长、抗大五分校教育长等职。在抗大五分校时,贺敏学与女学员李立英相识、相知、相爱。时任新四军军长兼五分校校长的陈毅亲自作媒,使他俩结成革命伴侣,在新四军内传为佳话。 野练初相识 1940年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在安徽岩寺成立、时任新四军挺进总队参谋长的贺敏学调任第五分校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负责全校军事、政治教学工作,有时还亲自为学员上训练课,工作十分忙碌。  相似文献   

2.
夏民安 《党史文汇》2013,(11):43-45
1938年12月1日,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东故县村成立了抗大第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命何长工为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韦国清为训练部长、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一分校党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书记黄欧东,委员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刘浩东。一分校的干部和学员,除在晋东南当地招收的400多名外,其余2000多名来自驻甘肃庆阳的抗大、驻陕西洛川的抗大等5个单位。  相似文献   

3.
1939年,我在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学习。朱总司令经常由八路军总部来校指导工作和讲课。我曾多次见到他并聆听他的教导。50多年过去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对学校建设的关心,仍然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再忙也要来参加开学典礼 1939年1月,驻在陕西旬邑县的陕北公学分校,奉命深入敌后,在何长工校长、周纯全副校长率领下,两千多名同学穿越陕北,东渡黄河,通  相似文献   

4.
杨树  李青 《共产党员(河北)》2021,(7):F0002-F0002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毛泽东同志亲自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1939年,抗大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转移至邢台县(今信都区)浆水镇一带,开始了正规化建设,指导全国各分校改进工作,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山两地处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首先挺进山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晋东北、晋阿北、晋东南等地区建立起了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总校、抗大第一分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第匕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陆军中学、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先后和山西的几个根据地开办,  相似文献   

6.
1938年七八月间,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对内称抗大六大队,我任校政治处主任)全体同志由洛川去延安参加抗大学员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结束第二天上午,随营学校政治教员欧阳平、政治处宣传股长安征夫提议说:"咱们去看望毛主席,并向毛主席汇报吧。"又说:"去看毛主席当然是很好,就是怕他太忙,没有时间。"我说:"毛主席很喜欢和青年交  相似文献   

7.
书讯     
《党史文汇》2013,(2):51
郭新虎编著的《抗大一分校女生队》一书于2012年1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介绍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在敌后学习和战斗的专著。为我们展示了女生队在延安成立后  相似文献   

8.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决定了张爱萍重返上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曾经担任过军委骑兵团政委、时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张爱萍,一心想奔赴前线,跃马挥戈,疆场杀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张爱萍最终选择了与抗大许多学员一样的方式,给学校和总政治部写信,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学员不安心学习要求到前线去的情况最后被毛泽东知道了。这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教育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来到抗大。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湘潮》2004,(3):57-58
今年6月16日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黄埔军校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军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出自黄埔本校,还出自黄埔军校在各地开办的众多分校。如武汉分校、广州分校就因其学员参加了著名的战役和起义而众所周知。同样,黄埔军校之长沙分校,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现今湖南省档案馆就保存着不少有关长沙分校的珍贵的档案资料,如学生就读名单、学校部分学员的照片,校园的照片、学校编的杂志以及开学训话集等。最早的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出现于1927年。…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20,(3):22-23
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经五次易地、十次更名,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守望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的黑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治校的鲜红底色。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37年春天从白区调到延安,进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多次见到自己久仰的朱总司令.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总司令视察延安抗大三分校.1939年6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庆祝建校3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副校长罗瑞卿率领抗大总校东渡黄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办学校,在延安留下一部分学员和干部,  相似文献   

13.
正屯留县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长治市屯留县东北,与八路军总部驻扎过半年的故县村(现属长治市郊区)隔河相望。现存5处遗址:真武祖师庙的特科营营部、1号院的校直属队队部、2号院的女生队队部、3号院12孔窑洞的女学员住室、2号院前的露天课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到敌后办学、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号召,1938年12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7,(6)
<正>黑龙江大学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陆续更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等,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几经变迁却始终不忘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  相似文献   

15.
曹慕尧  田惠 《党史纵横》2008,(8):38-38,51
1938年初,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即将毕业奔赴前线,可此时,长期在抗大担负学校教育工作的干部,却有许多闹起思想问题来,大家不安心留在后方,纷纷要求上前线,和学员一起挺进敌后,直接参加抗日战争。由于思想波动太大,影响到第四期不能开学,当时主持抗大实际工作的罗瑞卿教育长(不久后担任副校长)在向毛主席汇报时,提请毛主席给干部们做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安征夫,一位出色的抗战宣传鼓动家,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骁将。他1934年投笔从戎,北上长征去抗日,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政部宣传干事、八路军总部随营军校文化主任、抗大一分校宣传科长、《战旗报》主编、八路军滨海军区宣传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大捷、抗大一分校二次东征、大青山突围、三次甲子山反顽等战斗,为开辟和巩固沂蒙山和渤海湾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彭德怀这个名字,早在红军时期,在我们家乡湖南便妇孺皆知了。一生中,我有幸三次亲眼见到了彭德怀同志。第一次是1939年夏,我在太行山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工作时,5月间,由校长何长工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毛泽东亲自创办的一所专门为抗日战争储备、培养、输送干部的军政学府,9年时间里,它由最初的千名学员发展成为拥有12所分校、数万名学员的革命"大本营",先后为各抗日根据地输送了10余万优秀儿女,其中既有能征善战、统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也有披坚执锐的基层指挥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运筹抗大办学大计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刚刚半年,日本侵略者此时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9.
黄埔军校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前,是所国共合作的军校。闽西有不少革命青年先后进入该校学习,有的成了工农红军的骨干,如第四期龙岩籍学员林野,在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后在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参谋长等职。现将第一期至第八期闽西籍的学员52人(其他分校和籍贯待查的学员除外)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为了迎接对日寇大反攻的到来,准备大批炮兵技术干部,中央军委于1944年下半年,以原来在1937年建立起来的延安炮兵团为基础,又从驻陕甘宁边区内的各军政校院,以及从西安来延安参加救亡运动的男青年中,挑选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组建成了延安炮兵学校。 文击、甄秉信等同志从抗大总校驻清涧第二大队挑选学员。当时我们一同去炮校的共有32个人。校部设在南泥湾。前任校长是郭化若,后任校长是朱瑞。炮校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