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严霞 《中国青年研究》2023,(1):44-51+78
本研究通过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劳动管理制度和从业青年的工作经历的调查发现,工作的不稳定性不只是节约劳动成本、提升用工灵活性的灵活雇佣策略产生的后果,也是控制知识劳动的重要机制。互联网企业的相对绩效考核和“优胜劣汰”的劳动赏罚制度构成了一种新型内部劳动力市场,即“莫比乌斯环形”劳动力市场。在缺乏工作保障和资历存在高贬值风险的“莫比乌斯环形”劳动力市场,“优胜劣汰”的劳动回报制度使工作岗位兼具“致富梦”和“青春饭”的两极化属性。互联网“大厂”青年被卷入无止境的绩效竞争中,在追逐“致富梦”和担忧工作沦为“青春饭”的双重驱动下自主提升劳动效能。不稳定性构成驱动知识劳动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关键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政府的劳动工作职能部门的劳动局,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转变经济体制,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和均衡企业负担。近年来,我们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推进企业的劳动用工、技能开发、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培育和发…  相似文献   

3.
豫政办〔1999〕67号(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0号)已发给你们,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一、从1999年起,在我省城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凡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必须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参加劳动预备制度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是建立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劳动市场和劳务市场周道坤要改革现有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这个市场应该是劳动市场还是劳务市场,或者是劳动力市场?近年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争议。尽管党的14届...  相似文献   

5.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促使我国的劳动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促使传统劳动制度向现代劳动制度转变:(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传统劳动制度的挑战,首先是从劳动资源配置市场化开始的;(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企业行为主体化,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劳动制度的"僵化"状态;(3)劳动制度的转变要适应企业产权商品化的趋势;(4)交易过程秩序化将使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完善;(5)经营管理法制化将促使新型劳动人事制度的形成和健全。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与铁路企业王维国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必将推动铁路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的深层次变革。一、劳动力市场将为铁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  相似文献   

7.
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企业员工激励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缺陷尤其明显。为实现国有企业的效率改进,不仅要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更要跳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局限,从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着手,寻求激励改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劳动力市场条例》,这是我省经济立法的一项重要成果。这项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我省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并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提供衰好服务,起着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我省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力市场也甘益发展。在城市,已经改革了国家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企业用工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企业内部实行优化劳动组合,职工可以流动,允许企业辞退违纪人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发展迅速。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供求的市场主体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徐焕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在我们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的又一...  相似文献   

11.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难题解答(七)发展劳动力市场会不会否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发展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完全由国家计划安排,企业没有用工权,劳动者没有择业权,劳动力不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铁路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减员增效”成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怎样搞好这项最现实、最棘手的改革,是摆在各级组织面前的紧要而迫切的任务。97年以来,襄阳车务段不等不靠,眼睛向内,大力培育、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建立起新的劳动用工管理机制和运...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不少企业人员能上难下、能进难出、能增难减现象依然存在,人员出口不畅,造成恶性循环。入世后,企业的包袱将越背越重,在人才竞争中,中国企业必然处于弱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副书记王富田如是说。天津立达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伟荣也认为,国企不应成为社会福利的载体,否则竞争力将越来越弱化,应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化、经理人市场化问题。以上话题说的是国企内部三项制度(人事、劳动、分配)存在的弊端。其实早在70年代,国企就开始改革,经历了减政放权、建立市场经济两个大的阶段,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与之相伴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与交流》2002,(2):39-39
国有企业未真正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从企业内部看,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国有企业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基本进入的也仅仅限于招聘新职工,金融、财务和计算机人才流失等现象都表明是职工在选择企业而不是企业选择职工,要裁减冗员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对企业的现有人力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九五”期间将新增适龄劳动力约4400万,年均新增近900万劳动人口。二是目前城市隐性失业(岗位待业)超过2000万,估计今后每年(除消化一部分外)从企业中需分离出300多万富余劳动力。三是农村约有1.4亿的剩余劳动力在寻找出路,其中约590  相似文献   

16.
集体合同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种劳动法律制度。相对于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签订的合同,集体合同也称“团体契约”、“集体协议”,一般而言.是企业为一方,该企业内部全体职工为另一方,以规范、调整劳动关系为目的而订立的一种协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企业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之我见卢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要素的竞争优势源自“消费剩余”,其演进受劳动力产权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流动制度、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制度的影响。它们分别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消费”过程中的效用、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消费”成本等变量来影响劳动力竞争优势演进。  相似文献   

19.
精准劳动法治的实质,在于寻求作为劳动法治顶层设计的两大元素—管制与自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构成、就业方式、就业的市场性质以及就业的企业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对此矛盾及其劳动法治精准化要求认识不足,成为引发管制与自治法律失衡与劳动法治精准化缺失的重要原因。应对的思路是,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为中心,在劳动力市场基础和专项劳动法治建设中,寻求管制与自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藉此实现精准劳动法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企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核心内容。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劳动关系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将不断显现。企业要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通过认真履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依法管理水平,消除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平正义、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