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文化立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在大国崛起中的地位凸显。十八大报告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q-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的复兴大业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和三个内容:复苏、创新与复兴。先是“复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并去掉其“家学”思想.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完成中华文化的哲学和人学创新,最后才可能实现对世界新文化的中华贡献即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两千多年前,年轻的汉武帝遍寻社会太平与发展之良方,董仲舒在应对武帝的策问时,提出了“复古更化”思想。在中国国力逐渐强大和现代化进程成效斐然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发展的路径。中华文化之自觉,必然呈现为复兴经典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之新生转进,需复华夏之本,重新创建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啾宇。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岸关系处在走向全面合作的历史机遇期,双方都应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抛开沉重的历史恩怨束缚,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经贸、文化、政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互动机制,共促两岸经济社会走向全面繁荣。充分发挥好中华文化强大的整合和支撑作用,为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内力。当前应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文化互动,即书同文、民同魂、政同仁三项文化融合统一方略,以期牢牢占据中华文化正统的高地,奠定两岸完全统一的人心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摆在现今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而发生的起伏和中华文化目前面临的危机,以及中华文化复兴可能的路径,提出要复兴中华文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人文主义范畴的思想为指导,同时也论述了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文化学院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华文化学院在复兴中华文化方面具有诸多先天优势,并呼吁让更多的中华文化相关课程走进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个判断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相似文献   

7.
贺麟诉诸儒学复兴提出的“新心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难以建构既非儒学也非西学的中国式现代哲学:一是通过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修补儒家心学进行儒学创新,是依附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学术拼凑融汇思维,所以不能展开对儒家心、理、仁、道哲学和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双重哲学批判改造。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窄化认知使其看不到中国尊重生命的个体哲学所隐含的现代性内容,故其“新心学”不能揭示儒家心学和西方逻辑理性均难以面对的中国个体生命和文化被儒家伦理异化之问题。三是对中国文化复兴即儒学文化复兴的错位认知,看不到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均是不同文化的对等互动和远古生命神力之创造力的民间张扬,因此以儒家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实践难免失败。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探索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创新的政治理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固基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二十一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自发源以来,满携信服和质疑、赞誉和批判,时至近代遭到了全面的批判,而当前因种种原因出现了热潮,这种热潮体现了当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看作是文化复兴的序曲。序曲向前发展,须承继精髓,激活传统文化;博采众长,扬弃外来文化;与时变易,创生未来文化。  相似文献   

12.
"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是中共中央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它的提出是科学的,确立是必要的,实施是可行的,而且必然时我国社会和民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平崛起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民族复兴作为中华民族的久远梦想,必将在自主创新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回顾辛亥革命的基础上,探讨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起到的奠基性作用,并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继续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重要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的性质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相似文献   

15.
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较多。关于复兴思潮兴起缘由,有“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刺激说、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说、“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观念兴起说、历史根据发展说;关于民族复兴思潮内容,涉及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救亡、民族自信心、文化复兴、教育复兴、农村复兴的问题;另外,还有各党派关于民族复兴观的研究。深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需要把握宏观,细究微观;研究整体,分析个案;借鉴历史,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至21世纪中叶约二百年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定位,既是对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革命与建设追求的科学梳理,也是对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国内部秩序、东亚和世界秩序发生变迁的过程。中华民族将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封建家国同构的宗法体系向现代党和国家关系转变,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秩序;和周边国家、世界各国的关系也会从昔日帝国秩序向今日和平共处方向转变,推动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相似文献   

17.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不断推进两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全面深入地今天,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凸显,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台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成熟化客观地要求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共识。中华文化永远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强大的凝聚力把海峡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并实现其中国化,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为核心的中国复兴之路。邓小平开辟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核心的中国复兴之路。习近平"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开辟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中国复兴之路。中国的复兴之路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历史上成功的经邦济世之路的继承,也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本质之后的全面超越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复兴儒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智红 《理论前沿》2006,(13):41-42
儒学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智慧。随着当前人们道德水平的日益滑坡,大力复兴儒学中的精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状态,以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近期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儒学当前可以弥补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显露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顶层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