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吉林省地处亚欧大陆东北腹地,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暴雪、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减灾救灾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吉林省积极适应新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2012年,山西省先后遭受了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给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面对严重灾情,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减灾救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周密组织,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强了全省的减灾救灾能力,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较好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减灾救灾工作基本情况一、健全机制,加强减灾救灾体系建设1.修改完善预案和制定减灾规划。2012年,山西省相继组织开展了《山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及《山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山西省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2,(3):4-4
2012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灾情形势,全面部署减灾救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普及减灾救灾知识,增强减灾救灾意识,提高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严格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紧紧围绕"减灾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思路,立足社区现有的机构,整合辖区资源,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吉林省通化市抓备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防灾减灾工作上台阶加强新灾应急保障工作落实。强化灾害应急资金管理,规范发放程序。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和防汛准  相似文献   

6.
进入主汛期以来,山东省临邑县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思想,提高警惕,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五项有力措施,扎实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加强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通过展示防灾减灾知识挂图、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车电子屏巡回播放影像资料等形式为广大群众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民政局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着力从健全救灾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开展减灾宣传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救灾减灾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安丘民政救灾工作新局面。加强减灾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安丘市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完善《安丘市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精心编制市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网络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县级,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新形势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发展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视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获得大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显著。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2):22-2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4,(6):8-13
今年5月12日是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作为“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千5月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深入研究联合国《2015年后减灾框架》,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措施。讨论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转化应用,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对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复杂性、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灾害社会学的视角,在全面调查近年来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和各方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呼唤着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参与救灾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作者建议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培育扶持、创新购买服务方式等方面,引导社会力量有效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我国的灾害形势与救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一)灾害形势异常严峻。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大灾突发连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6.
徐园  王卫京  吴磊 《中国减灾》2013,(17):48-51
随着灾害问题的日益加重和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网络通讯及其他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灾害预警、灾情评估、救灾决策、灾害救援多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可为政府及相关减灾部门提供标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同时也为各级减灾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及时准确地救灾决策信  相似文献   

17.
一次次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一次次协调安排救灾资金,一次次紧急调拨救灾物资,一次次组织开展灾害评估,都深深铭刻在每一个减灾救灾人的脑海里。回顾2013年,一系列重大决策,一组组温情数据,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政减灾救灾事业的关怀,彰显我国民政事业的蓬勃发展;展望2014年,民政减灾救灾系统将深化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为开创民政事业新局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4,(2):8-9
一次次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一次次协调安排救灾资金,一次)欠紧急调拨救灾物资,一次次组织开展灾害评估,都深深铭刻在每一个减灾救灾人的脑海里。回顾2013年,一系列重大决策,一组组温情数据,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政减灾救灾事业的关怀,彰显我国民政事业的蓬勃发展;展望2014年,民政减灾救灾系统将深化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为开创民政事业新局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1):18-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要成就,认真分析了"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求努力实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衔接和协调有效加强、重大项目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减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等发展目标,提出了安徽全省综合防灾减灾九大任务和五大工程。它的出台将有效指导安徽省"十三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