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劳动的辩证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动力。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劳动为人类历史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封闭、独立的民族历史;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生产方式通过扩展分工,展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并将民族历史推向世界历史,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对立;世界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在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上的共产主义基础上,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转变,人将实现真正的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述,深刻地向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纵向推进、上升和横向扩展、整合相交织的过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开始是在彼此隔绝的地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随着人类主体能力的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社会的发展便逐渐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普遍交往关系之中,历史由此向世界历史转变并进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其作为社会发展多极主体中的一极,必须转换理论视野和实践方式,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必然性、基本特点和多重效应,树立开放观念,积极走向世界,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协商民主进而转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制度安排。西柏坡协商民主实践的推进,是近代中国历经传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碰撞的产物,彰显了近代以来中国追求民主的历史逻辑。对西柏坡时期协商民主实践历史际遇的考察,更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独特属性,深切认知中国共产党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徐敏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50-151,158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了风险社会,西方的许多社会学家相继阐述了他们对现代风险社会的理解。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风险源于实践的本性,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客观后果是使原来由实践引发的局部的、区域性风险转化为世界的全球性风险。风险社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后果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它告诉我们,风险社会仅仅是和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围绕着"革命的辩证法",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个主旨,逻辑地展开了"总体性"、"物性化"、"阶级意识"等论题。在卢卡奇看来,要实践,首先需要抓住理论的本质(即总体性的原则),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才能产生正确的阶级意识,确定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最后,通过"向内"生活和"向外"活动的合理化,无产阶级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组织,使理论和实践"获得具体性和现实性"。通过这一系列要素和环节,理论和实践最终实现了统一。只有按照这一逻辑进路,才能全面理解该书的内容,准确把握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概念,从理解“历史”概念的前提条件出发,强调物质生活、人类满足自身需要时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三者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的三个方面;马克思的历史观始终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与现实个人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历史”;最后,随着世界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历史”并不是停滞不前,不向外扩展的,历史会向全世界历史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历史"时代,一个民族的社会变迁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了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希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境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经济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换发展是社会转变的主要原因。在此理论框架下,马克思阐释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进而构建出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运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清末改革,依法建立了作为中国近代警察法开端的警察及其警察制度。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的持续发展,警察法已经日益走上完善与专业化。这些建立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制度背景与逻辑前提下的近代警察法制,最终导向各自"或者转向或者悬置或者毁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构建和完善上海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要理解现行志愿服务体系的具体安排和背后逻辑,必须首先追溯这一制度的传统及连续性。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过去何以能走到现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的时候,才能对现实进行更深刻的透视和反思。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和解析城市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构过程,获得关于"如何完善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地阐释当代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要求我们发扬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精神传统,保持现代性文明自身发展的生命张力,发挥国家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普遍权威,规约资本与劳动、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构建财产权保护与法治自由的制度体系,把握批判与建构的双重逻辑,保持历史与伦理的内在张力,这是推进中国道路的基础性工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以市场法则、资本逻辑与财产权表达的内在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道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有生命力的哲学范式和阐释框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并未提出过"全球化"的概念,当代全球化与马克思当时所讲的世界历史相比,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实质并未改变。当代全球化依然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行进着,依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见:狭隘的民族必将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当今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核心命题是劳动分工的整体社会转型,其中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直接造成人的生存悖论。劳动社会分工牵涉整体社会改造,包括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古典社会思想家均切入这一命题,但未有客观的行动纲领,但这些理论阐释构成了近代以来全球各国现代社会建设的前提。中国社会理论丢掉了现代性起源环节,直接承接西方二战后的社会学理论,但因忽视现代社会理论的核心命题而存在缺失。当今中国的社会学界亟待正视中国社会现实,实现从社会学理论到社会理论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是逐步深化、逐步清晰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经典论述和当代学界提出的关于现代化的各种"标准",对现代化涵义做了分类和概括,最后落脚到社会转型来理解现代化。从社会转型来看,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化、分工化、平等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较浅的层面进展显著,较深的层面进展不显著。认识这一点,有利于人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既积极又冷静的态度,从而做到既积极进取,又不急躁冒进。  相似文献   

1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有对价值源泉的劳动从逻辑上加以肯定,并在实践中结合社会分工与协作发展的特点赋予劳动的时代特征,才能正确把握形成商品价值源泉的实质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源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而引起的劳动多种具体形式的发展,使劳动的整合效应无论在一个企业内部还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都大大增强了,出现了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与分离,总体工人作为劳动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产物,必然共同创造价值。现代价值源泉观标志着生产劳动概念与时俱进,是解读价值源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17.
“半费之讼”既关涉到逻辑问题 ,又关涉到法律问题。但主要还是逻辑问题。“半费之讼”的双方都犯有同样严重的逻辑错误。旧案新探 ,明辨是非 ,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一直在是否应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问题上争辩不休.国际劳工运动给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发达国家借"劳工人权"之名构筑贸易蓝色壁垒以实行贸易保护提供了藉口.发达国家要求制定WT0"蓝色条款",从而在全球推行其劳工标准.WTO成员国理应遵守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有关劳工标准的一般法律原则,但应坚决反对在WTO体系内纳入任何形式的"蓝色条款".  相似文献   

20.
理性的产生、分裂到异化具有有限的历史必然性,其有限性只有在消除资本统治逻辑的自由王国中才能最终被打破。人类理性生成、分裂、异化和扬弃的逻辑节律是历史与逻辑地统一,这一逻辑进展与从古代质朴的、丰富的理性观、中世纪单一侍奉性理性观、近代工具性、精确化的理性观到当代批判性、超越性理性观的人类理性认识史路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