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即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关于怎样做人的学问。中华民族历来都非 常重视对这一门学问的研究。从孔夫子到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都主张把德育列为学校各科 教育之首。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 先。德之将失,才由何来。”他认为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工作上称职的人,而且还应把 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竺可桢先生在抗日战争时就曾告诫他的弟子:“乱世道 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 弊机会,是否能涅…  相似文献   

2.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3.
王涛  吴咏梅 《各界》2014,(6):32-34
沈士远先生在北京大学有一个雅号,名曰“沈天下”。据著名历史学家谢兴尧先生在《红楼一角》中回忆:当年沈士远先生也是他的老师,记得当时师生们都称沈先生为“沈天下”。“啥叫沈天下呢?因为预科里的国文功课,最重要的有两门,一是‘国故概要’,一是‘文论集要’。  相似文献   

4.
邱连波 《民主》2009,(1):44-46
最近,读了武斌先生的论文集《望湖论丛》,颇有感慨。武斌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长,是我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注意的有创造力的学者之一.而且.我们还是同一个民主党派——民进的会员。读他的著作、论文,让人感到一种理性的深邃和对现实的关照,感觉得到他力求把对文化的向往与对社会的关怀结合到一起的用心。  相似文献   

5.
陈振新  朱良玉 《各界》2011,(10):20-21
我们是望道先生的子媳,早就听说过父亲的许多动人故事,但他是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对我们讲他做过什么。回忆与父亲相处的几十年,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对子女、对学校、埘这个世界,充满了他独特的爱。  相似文献   

6.
周世卓 《侨园》2013,(9):66-66
<正>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相似文献   

7.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8.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不堪忍受离婚再娶的父亲对自己的冷淡及对同父异母弟弟的溺爱,举刀捅死了7岁的弟弟,他说“我要让爸永远心痛”。在供认之后,他特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要把他杀人的事告诉妈妈,二是不能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说完他轻松地问:还有事吗?没事我想回学校了。这个让人既气愤又心酸的少年,竟不知道他已经犯了罪,他也不知道,在他17岁的花季里,等着他的将是漫长的牢狱生涯。还有两个18岁的高中生,为抢一双“耐克”鞋就对一位行人亮出了凶器,因此被判刑人狱。主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14…  相似文献   

9.
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能够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必须参加工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劳动。升学与就业,成为办学指导思想上的矛盾之一。普通中学的任务是普及义务教育,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学校不应当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育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走入社会。因为无知的人不仅个人是不幸的,而且还会给别人带来危害。在现代社会里,一个无知的人,是很难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应着眼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各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10.
五枚金币     
杨海亮 《党政论坛》2012,(16):32-32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朋友携子到新加坡读书。他儿子参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智力测试,成绩非常好,新加坡教育部允许他的孩子报考新加坡最好的11所中学。新加坡承认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潜能。他们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留给那些智能高的学生,把一般的资源给一般的学生。反过来,也绝不要求所有的人在学习上都达到一个水平。比如,他们中学的外语教学,对于跟不上的学生,学校准备了一个"B"级课程,允许他们选修比较低级别的内容。新加坡承认精英是需要天分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先生是笔者先姨夫邹彭年先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他们的恩师是有名的李叔同先生,就是后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的弘一法师。抗战胜利后,1947年他回到杭州,在里西湖静江路(现北山路)租居了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罗西 《党政论坛》2013,(12):31-31
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先生谈到一个体验:和A谈完话,感觉全身疲惫无力,情绪低迷,什么都不想干;但和B谈完话,充满激情.浑身上下活力四射,想摩拳擦掌大干一把。他把这个感觉跟周边人讲过,大家也有同感。A身上充满负能量,B身上燃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健康     
1990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发言人李肇星,:“请问邓小平先生目前健康状况如何?”李肇星答:“他健康状况良好。”另一位记者穷追不舍:“邓小平先生是在医院里还是在家里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1,(7):83-83
《韩非予》里讲述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玉璞,如获至宝,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献给了楚厉壬。厉王命玉匠鉴定,玉匠看了一眼说:“这是一块石头,哪里是玉呀!”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  相似文献   

16.
迟宪平 《党政论坛》2012,(12):39-39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相似文献   

17.
出国采访的第一天,我们记者就被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安排住在了一家中国人开设的酒店里。来自浙江温州的于红旗先生亲自驾车把我们的行李运到了市中心的新唐城大酒店门口,随后这位总经理就招呼他的伙计们往楼上搬行李。酒店里的服务小姐讲的是汉语,餐厅里的菜肴也是中国菜。就连房间里的服务手册也是全用汉字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进修实验学校校长 在与澳大利亚进行教育交 流后不禁叹服:那里的学生比我们学习轻松,而学习质量比我们高得多。孩子的作业量不多,但都需要动脑筋才能完成,教师在培养学生想像力上大做文章。这位校长很有感触地说,一所学校有生命力,是因为学生喜欢到它那里上学。将来我们学校也应朝着这个方向走。 “小鸟从笼子里出来 还会不会飞”“减负”不能把孩子减到大街上无所事事。全国人大代表、武汉文学院副院长池莉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这一呼吁,与北京市五中校长吴昌顺的忧虑不谋而合。吴校长说,我们与法国巴黎一所中学是姊妹校。…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他毕生热爱祖国,曾积极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抗日战争后期,基于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之义愤,拍案而起,投入反独裁争民主运动。他耿介正直,光明磊落,疾恶如仇,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深受爱戴尊敬,为此,也引起反动派对他特别的恐惧与忌恨, 1946年7月 15 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云南省昆明市翠湖之滨,终年47岁。闻一多先生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献身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毛泽东同志赞扬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后来又把他和岳飞、文天祥、瞿秋白、方志敏、杨虎城等民族英雄并列,盛赞他们“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在纪念闻一多先生牺牲四十四周年之际,本刊特约其次子韦英同志(原名闻立雕)撰文,回忆闻一多先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爱国赤子、民主斗士的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20.
桢淳 《侨园》2001,(3):44-45
“震东机”寓言振兴东方工业之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广州市针织工业的发展中,旅日华侨杨高臣先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广东省惠阳县良井人,年少家贫,十多岁时在淡水一间学校里当炊事员,后来到广州做工。这期间,正赶上清政府派人去日本学技术,他被选上。在日本学习的多年里,他专门研习针织机械和针织品的生产。清朝末年,杨高臣从日本带回川龟牌、川长牌手摇织袜机,到广州开办纺织作坊,命名“震动”。后来,他发现仅仅用日本的机器生产,受制于人,振兴东方工业之意难以实现。于是,他大胆仿造了日本手摇机并出售,从而使“震东机”成为广州市第一批自造织袜机。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