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广泛议题折射的一系列观念形态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是政治观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危及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而且危及作为这种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即政治共同体自身的存在与巩固。因此,构建一种新型政治观是消除各种分歧、维系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一定要讲政治”作为一个重大原则,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这一精辟论断的提出对于目前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讲政治,主要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以及识别善与恶、是与非、友与敌、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方向、政治纪律这两条。 政…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1,(4):16-19
俞可平 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是研究政治发展的重要分析变量之一,它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西部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政治参与具有自身的特点。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其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西部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现状,鉴于四川省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制约因素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路径,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制度化不够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法治化、渐进化原则。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旁听制度、立法制度、信访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民主、统一、稳定、法治等政治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了极大努力;二是理顺了各种政治关系,实现了社会整合,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三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受其影响经历了一个由“泛政治化一激进政治一政治淡化一理性客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政治文化研究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而兴起的,尽管对于这一概念本身还存在分歧,但基本上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向。本文以这一视角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观照与分析,力求对其主要特征、发展的某些障碍、发展的目标及其条件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政治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国情和历史作出的正确选择。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制度规范、公平正义、权利实现等方面的政治效能。基于民主运行的视角,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巩固执政合法性、凝聚“最大公约数”、降低执政成本、巩固执政基础、建立持久政治信任等方面的政治效能。中国共产党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在坚持“三统一”原则基础上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在培育公共精神基础上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民主生态,在坚持人民至上基础上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效能,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谛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操宏华  周师 《学理论》2009,(7):70-71
私营企业主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从根本上说,是由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相对短缺、制度缺陷等制度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警惕政治生态遭受污染,并就如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从多层面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呈现出“什么是政治生态、为什么要净化政治生态、如何净化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在基本内涵上,这些论述主要是从执政环境的角度来阐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廉洁政治是其关键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效遏制腐败增量、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优化政治生态的主要现实考量。在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上,则坚持综合施策,着力从强化理想信念、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选人用人、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12.
所谓政治资源,就是可以为政治主体用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财富。政治资源从性质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性资源,有:政党、阶级、阶层、警察、武装、民族、宗教等;另一类为软性资源,有:财富、声望、友谊、团体、职业、知识、信息、传播媒体等。和平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是通过开发利用软性政治资源来开展的。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开发利用政治资源的方式应该创新,除了发挥传统的政治优势和工作优势之外,还要注意几点:第一,开发和利用好信息资源。对一个单位来讲,政工部门应该成为思想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中心,在接收传…  相似文献   

13.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政治观梅荣政一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政治观,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论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往今来,关于什么是政治的问题,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着眼于行为领域,从政治德行、政治技巧和手段等意义上界定政治;有的则着眼于学科,从...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是四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方向、任务、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问题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历来是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如果偏离了政治方向,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因此,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与外在动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改革的进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文即着眼于此,从几个方面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结构转型、全球化趋势和政治领导人的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下.开始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6.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冲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它的研究还很鲜见。本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阶级冲突、政治发展冲突、政治冲突的功能取向、政治冲突的发展过程、整合政治冲突的制度性设计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要求与核心素养,事关高校立德树人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等多元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结构,这些要素交互耦合、有效衔接,在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中构建起政治认同的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发展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因其理论明显带有西方主义色彩,所以未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产生多少积极影响。我国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同样面临政治发展的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发展问题。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推进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一样,政治稳定问题往往成为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文章特别指出,以“四小龙”的实践为依据的经济优先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需要通过政治发展来解决规范政府职能、抑制腐败、完善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析当今农民的政治心理○曹泳鑫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的情感、态度、信仰、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自发性主观反映,它支配或调节着人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倾向。事实上,许多人并不具备或不懂得政治、法律、哲学和伦理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置身于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