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汉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民国唯一由总统特任,且可以世袭罔替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有意思的是,民国以前,孔子后人的“衍圣”史全是“谁红捧谁”,民国以后,却是“捧谁谁倒”。奇哉!怪哉!  相似文献   

2.
孔庙东邻的孔府,是孔了嫡裔后世居住的府第。在孔府大门上方,高悬的“圣府”匾额下,有一幅蓝底金字的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子生前未被重用,死后却得殊荣,其子孙也世沾余荫。从汉高祖刘邦过鲁祀孔子,将其9世孙孔腾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7,(11)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相似文献   

4.
林电锋 《各界》2010,(2):2-2
孔子是个移民,他的先祖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史记·孔子世家》介绍了孔子家门的传承,尤其是其先祖正考父很有名。他以谦恭著名于世,辅助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位列上卿。权力越大,他越卑恭,对孔子肯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9,(Z1)
正姓氏起源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桁,字乐父,公子衍的孙子以乐为姓,分为两支。其一为夷父须。据《姓纂》《急就篇》等记载,衍子倾父泽,倾父泽子夷父须,夷父须以祖父衍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子姓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  相似文献   

6.
气节     
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作者简介】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7.
石毓智 《各界》2011,(2):67-69
被名人夸过的,可以万古流芳;被名人骂过的,则可以遗臭万年。 颜回是孔子树立的好榜样,道德标兵,学习模范,则美名传万古:宰予则是孔子认定的坏典型,反面教材,则成了后世学生的反面教材。即使今天八、九岁的小孩很多都能背诵下面一段:  相似文献   

8.
张蕾蕾 《学理论》2009,(27):218-219
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相似文献   

9.
知止     
《求知》2017,(8)
<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11.
知止     
《求知》2017,(8)
<正>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曾子《大学》【译文】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人们交往要做到诚信。"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作者简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相似文献   

12.
刘继兴 《各界》2013,(11):40-41
1947年春,已双目失明的著名学者陈寅恪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想起已在十年前便因汉奸罪被处死的该书作者黄浚,有感而发,写下一首《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吻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诗曰:  相似文献   

13.
儒学作为一种"成德之教",其为学之终极目标乃是"学止诸圣"。作为儒家圣人人格杰出代表的王阳明,其为学内容概而言之有三点,即本于孔孟之道、涵容佛老之义与成就经世之学。这既是对孔子等往圣先贤思想的继承,亦是其一生求学成圣经历的至髓心得。  相似文献   

14.
朴实的志向     
看《论语》,可以发现,孔子与学生在一起时,有时会问他们的志向,大概是想以此来观察并激励他们吧。最为人称引的该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的那一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情景确实令人神往,无怪乎孔子情不自禁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相似文献   

15.
徐佰义 《学理论》2022,(10):37-41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建构“学以致圣”的道德实践路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礼”的核心思想。在《荀子》的开篇——《劝学》篇论证了“学”的重要性。该篇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学”的主要途径“、学”的终极目的等重要思想。在“学”的理论奠基之下,荀子批判了孟子“人性善”的观点,认为孟子不察性伪之分,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荀子之“学”是“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与孟子之“思”形成了学思结合的致圣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7,(1)
<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言语忠诚信实,行为敦厚端正,即使到了其他国家,也行得通。言而无信,行为轻狂,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8),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7.
宋红 《各界》2011,(10):53-54
千百年来,无论是在政还是在野,无论在朝堂还是民间,孔子在国人心目中只是一个符号,或升腾云端被神圣化为图腾,或坠落泥沼被妖魔化为朽桩。时至今日,我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影响了我们几千年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习俗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阳虎的恶名     
陈仁华 《各界》2010,(7):63-66
阳虎,又名阳货,生卒之年,无从考定,仅知他与孔子是同时代(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氏,且年龄略长于孔子。有趣的是,阳虎与孔子俩人长得还极像。按《史记》上的说法,“孔子状类阳虎”。而孔子“生而首上圩项”、“长九尺有六寸”。坊间野史对孔子的体貌特征描写得更为细致,称他“牛唇虎拳,鸳肩龟背,海口辅喉,  相似文献   

19.
李异鸣 《各界》2010,(2):38-42
商鞅祖上是阔气过的,曾是卫国国君低级小老婆的后代,到了商鞅却变成没落户。他本姓公孙,后因当了秦国十年的丞相,被封于商地,故被史家称为商鞅,也叫商君。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字,在汉语里是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王安石被人称作“拗相公”,还由于他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他身上,是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