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凸现了人民群众的认知主体地位,关注了大众的需要、情感和兴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主体化;运用了大众熟悉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认知场域等认知中介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了大众的认知感悟和体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若梅 《学理论》2012,(31):220-2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完成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教育内容由空洞化向生活化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语言由晦涩向通俗的转变;考试方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相似文献   

3.
李金花 《学理论》2012,(35):332-33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将隐性教育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又有着区别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在科学认知和把握隐性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隐性教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由浅入深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层次,各层次的顺序、地位、作用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于大众的认知,关键是获得大众的认同,根本目的是大众的践行.必须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众的认知层面,才可能富有成效地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尽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成为当下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却普遍存在着脱离"马克思主义"和"大众"而谈论大众化的困境,这使得所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中的努力陷于口号化、标签化,不是始终无法动摇大众认知结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怎么都行的随意所指的符号。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就要在于通过重建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根本动摇大众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固有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高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代中国高校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源于其担负的三大现实性功能:精英再生产、理论创新、理论服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是塑造认同、自觉信仰和外化为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诚。面对全球化、世俗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多重挑战和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观念、话语、机制、方式等方面进行转换和创新,需要正确处理政治信仰和个人成才、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研究与普及、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沈莉娟 《学理论》2012,(16):187-188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普及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判断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提高传播者信息技术素质、关注大学生主体性提高媒介素养、优化传播内容、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开展传播效果评估,变挑战为机遇,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重点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的主渠道建设,对于新型舆论场所更要注重监管和引导,营造出高校浓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深入推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阳倩倩  罗法洋 《学理论》2012,(19):222-224
校园文化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文化载体创新要始终坚持主导性、群众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设主流的舆论环境、开发各类亲近性的文化活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而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理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主义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和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群体具有突出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效果对实现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众化的主要渠道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3):171-17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4)
话语转换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实现话语转换,即把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国有效展开必须借助赋有思想和智慧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引导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使其主动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最终提出高校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正式成为了第五媒体。借助手机这个载体,在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充分的利用手机载体,发挥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传播特性,规避手机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弊端,占领手机载体这个传播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理解前结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理解前结构具有路径依赖关系.大众之所以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方式和路径,究其原因就在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解的起始条件,即理解前结构不同.科学而准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理解前结构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洪春 《学理论》2012,(9):104-1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弱化的困难和挑战,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文章通过以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教学调查为切入点分析,认为构建问题主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破解现存课程的实效性弱化问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方式,突出表现为场独立向场依存认知方式转变、同一化向个性化认知方式转变、渐进化向速效化认知方式转变,这些转变是互联网与认知方式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面对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接受规律,从"授者"、"受者"、中介三个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