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以来,日本曾长期奉行以"贸易立国"战略为指导、以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的对外贸易政策,因为这一制度安排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日本对FTA和EPA的关注日渐升温,并逐步发展起一套系统、明确的FTA战略。从背景来看,其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向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产物。就性质而言,FTA战略是日本在新时代的"贸易立国"战略。处理好开放和保护的关系、克服多元官僚制的困境、重视日中FTA,是日本FTA战略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战后,由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当局直接主导了日本的非法西斯化改革,日本的对外政策也被纳入美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框架内。正因如此,战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进程与美国的亚洲地缘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日本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哨兵,日本在"旧金山体制"下获得"独立"和国际空间。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乘机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展自主权。尤其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实现了海外派兵。近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日本借机加快修宪活动和军事"解禁",加速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东盟国家经济(本文不包括文莱)经历了从高速到低速再到高速增长这样一个波浪式发展阶段。从1987年起,东盟国家经济在摆脱了80年代中期的衰退之后,增长很快,年均增长率高达7.4%,是继70年代之后第二次高速增长。这次高速增长同70年代不同的是在推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主的前提下取得的。经过这4年的发展,东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  相似文献   

4.
日本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40年日本与东盟关系的历史,双边贸易可以说是其经济合作的基础。战后日 本,长期以来奉行贸易立国战略,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成倍增长,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而 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从东盟进口的初级产品比例逐步下降,制成品不断增 加,有人便认为日本与东盟的垂直型贸易结构正在转变,双方在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部门间 或部门内的水平分工。事实究竟如何?这种变化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是东盟贸易 条件的优化,还是日本贸易结构的调整?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我们在强 调成绩的同时,亦必须看到增长曲线背后所掩盖的问题和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吉田茂(1878~1967)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二战前长期活跃在日本外交第一线,二战后,又在日本战败改组和重建时期,五次组阁并三度兼任外相,成为战后日本复兴与发展的奠基人。吉田茂的执政时期,正是本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50年代前半期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日本面临经济复兴与国家重建与独立的两大课题。战后初期,日本被盟军占领,旋即即又被冷战风云抛卷至国际政治斗争的夹缝之中,使本已困难重重的日本重建事业更加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同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相结合,考察吉田茂战后经济外交思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企业中的团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造成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而这种强有力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这种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我们称之为团队精神。在日本,无论是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还是占日本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邓峰 《美国研究》2002,16(2):47-63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是美国推行全球冷战战略的必然结果.自杜鲁门政府起,在诸种因素的制约下,该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最初美国既支持日中有限贸易又主张帮助日本开拓东南亚市场;朝鲜战争爆发后,仅仅强调东南亚地区的作用;及至杜鲁门执政的后期,则东南亚、西方市场二者并重;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首先重视东南亚,最后重点关注西方市场,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充分表明美国外交政策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亦是战后美日特殊关系得以巩固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新 《美国研究》2003,17(1):64-80
70年代以来 ,因受年度性双赤字困扰及美国产业向后工业化过渡 ,美国贸易政策理念在国内产业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发生了变化 ,从传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走向公平贸易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80年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为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日半导体和美欧商用航空器争端这两个案例说明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介入可以改变战略性博弈的结果。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本国企业实现利润转移 ,而且可以创造“外部经济” ,从而增加国家经济福利。 90年代 ,克林顿政府以战略性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流经济学 ,实行“出口能动主义”战略。尽管未能消除贸易赤字 ,但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恢复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一直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利用。50年代,日本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60年代,日本努力增强自主科研能力,掀起兴建“中央研究所”热潮;70年代,为克服石油危机、实现赶超欧美宿愿,日本加大科技投入,终于成为世界科技大国;80年代,日本依靠自已寻找和培养新技术的种子和幼苗,发展有独创性的科学技术。正是在80年代,即日本经济由高束增长向低速经济增长较变的特殊时期,日本把“科技立国”摆到战略地位,改“加工贸易立国”为“科学技术立国”,并“为未来世纪的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做好准备”。这里,笔者不对日本“科技立国”战略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只是结合我国经济现实(尤其是不足方面)和“科教兴国”战略,从实证角度,对其有启示意义的一些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与韩国2007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至今仍未交付美国国会表决,导致这一结局的关键原因是民主党人力图推行"新贸易政策"。民主党人在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中获胜,为推行其政策主张提供了契机。对《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而言,"新贸易政策"既包含着利益集团因素,又体现了民主党人更高的目标追求:即重新框定美韩经济关系,打造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新范式,为今后美国参加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树立新"典范"。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日本总的朝鲜半岛政策就是“两个朝鲜”政策。以此为前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具体对韩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的日本,为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在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认识、韩国对日请求权、日韩渔业纷争、在日朝鲜人等问题上对韩采取了强硬政策。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日本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及配合美国的东亚战略的角度出发,搁置日韩在殖民统治认识问题上的争议,迅速着手解决影响当代日韩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韩国对日请求权问题和日韩渔业纷争问题,实现了日韩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2.
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泡沫经济 ,其规模之大、危害之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史上空前的。日本政府已使出浑身解数 ,也未能实现经济的自律增长。至今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还困扰着日本经济 ,而且注定要拖着泡沫经济的阴影进入 2 1世纪。本文试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泡沫经济后遗症的表现以及对 2 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做一粗浅分析。一、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后遗症的表现从战后到 70年代初 ,日本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 ,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顺利地渡过第二次石油危机又强化了日本产业的竞争力 ,贸易黑字的大幅增…  相似文献   

13.
战后初期的日本政府从非武装化的现状出发,积极需求维护国家安全之路。概而言之,其国家安全构想经历了一个从永久中立国到依靠联合国,再到依附美国的演变过程。日本政府决策层最终选择依附美国,是在美苏对立的国际环境下,在被美国占领这一最大现实中,以"追随强者"的结盟心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择。在依附美国构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目前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安倍内阁的国家安全政策走向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企业增强活力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于70年代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作为日本经济主体的日本企业起了主导作用,即迅速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充满了旺盛的活力。那么日本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活力呢?本文仅从这方面加以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劳务管理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式经营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同时也是日本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形成了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 ,即日本式经营的核心内容 ,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式经营的定型是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的事 ,但其起源却很早。 5 0年代 ,阿贝格伦在分析日本企业特征时 ,就曾经使用“终身参与”的概念。在 70年代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调查团对日本进行了实地考察 ,由此确定了日本企业的三大基本…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及环境问题与跨国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国家经济的急速增长具有某些共同点 ,即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通过大量增加投入而追求生产数量的增加———即所谓的“发展主义”的战略。战后 ,日本在经济急剧增长的过程中 ,国内的资源匮乏问题就是通过从国外大量进口来解决的。通过这种加工过程 ,日本在经济上积累了大量财富 ,从而也大大地提高了技术水平。韩国也采用了日本的经济模式 ,其经济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也使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中国也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 ,在引进开放的经济体制初期 ,似乎也受到韩国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以达到振兴国家的战略目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日本政府长期对义务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战后基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了国民素质的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行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也就是使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大大超过轻工业,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中美贸易看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的顺贸易生产模式的影响,可以从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中体现出来.但美国贸易政策的政府战略因素、美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及其价值构成使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生产贸易效应的影响面临着挑战.中国应转变生产方式、转变中美贸易的增长方式、提高商品的内在价值、切实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本期讨论的主题是"重返亚太"和"再平衡"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战略。孙溯源从战略层面分析了美国推行TPP的多重效应。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TPP战略对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地区合作意向的影响,即在地缘政治和安全领域,TPP如何分化了东亚地区的内部利益?在重塑美国东亚角色方面,TPP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究竟导致了亚洲的再平衡还是进一步失衡?刘建华从历史长时段周期视角分析了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通过观察美国亚太政策在内敛期和外向期之间的周期转换趋势,透析了当前美国亚太政策的特点和成因,并预测美国亚太政策将在21世纪20年代初再次回归孤立主义。刘世强从霸权角度揭示了当前美国的战略困境。作者分析了霸权依赖的加深如何导致美国的战略重心从实体转向虚化,以及这种转变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