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内部矛盾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体制根源和文化根源两个方面。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体工程。  相似文献   

2.
欧洲社会民主党理论和实践的新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要求,实用主义地对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建设和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地进行了新的调整。这是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次变革,其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力图构建资本主义新模式,继续履行管理和维护资本主义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其本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政党党性的必然要求 ,也是共产党人高尚道德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条件、动力、根本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古共八大对保证古巴革命的连续性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模式更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会从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组织保障和营造良好作风上为党的建设作了新的总体部署和规划,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古共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展望未来,古共将继续遵循劳尔的教导,以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为核心,在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有效防范化解国内外风险中不断推进古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任务,必然在于追随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为迎接全球化时代递出的一份答卷.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以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俄罗斯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社会发展道路和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争集中表现为权力之争在"8·19"事变和苏联解体中,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抛弃,苏共失去了掌权地位,俄罗斯社会处于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在社会的急剧转变时期,经过七十年高度集中统一、在国家机器、党的铁的组织纪律作用下,长期板结的俄罗斯社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动荡之后,又进一步剧烈分化。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集结、组合、反复改组,结为千余个政党、运动、组织,形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二次建党高潮(第一次是在1905年革命中)。截止1992年6月,在较大的25个政党中,有20个是"8·19"之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视野下,建立政党、夺取政权、探索建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演绎的三部曲.150年前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建立新社会、新世界的历史首创精神.迄今,公社的原则和精神依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得到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0.
张英侠 《工会博览》2011,(3):152-153
邓小平全面的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在信念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社会主又的必然性与优越性相统一;在本质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相统一;在实或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真理与实践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时我国现阶段社会形态性质的两种不同认识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所走的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和劳动者、阶级和剥削.  相似文献   

12.
政党、工会与阶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在一定的阶级的基础上组成的,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其阶级基础就是中国工人阶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问题;作为执政党,则面临着如何协调劳资关系,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问题。工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是政党在整合分化了的社会关系中可以使用的重要的战略性组织资源。政党一方面通过支持工会的组建,扩大工会政治参与渠道的方式来维持与工人阶级的联系;另一方面,为了调解日益增多的劳资矛盾,政党组织通过开发工会的代表、谈判和协商功能来协调新的劳动关系和平衡劳资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工会成为政党整合阶级基础的战略性组织资源和协调劳资矛盾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乃至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立场和历史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与统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4.
工会代表性建设是工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它直接关系到工会的现实地位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以及工会活力的增强.在新形势下,加强工会代表性建设的前提,仍然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在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正当权益上,不论中外,只要是工会组织,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工会发展的历史原因,中国工会在代表性上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在效果上则兼具积极和有限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键在于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改革创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实现科学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必然要求党在治国理政方式上实现变革;党自身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党在管党治党方式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长时程看,当下全面铺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近代以来连绵不绝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伸和接续。因此,近代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经验教训诸如重构乡村组织、重视乡村教育、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等便构成了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传统资源和有益借鉴,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是个民族理论专家,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继承也有贡献。在他执政的30年中,其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少数民族摆脱了长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落后状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他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许多严重的错误,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与阶级镇压手段并用,民族平等与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并存。这些错误为以后的联盟解体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矛盾学说的三篇论著及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篇论著构成了毛泽东矛盾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由于它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彰显出了其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变动的规律及其对阶级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无产阶级争取和团结中间阶层、壮大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层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探讨和研究这一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认识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状和变动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研究规模上继续维持一定的水平,并在研究视角和理论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状况,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阶级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阶级分析的现实框架;第二,从政治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主体的新构成、新特点、新内涵;第三,基于生命政治研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新形态;第四,从非物质劳动批判、生命政治学批判、知识产权和联合自治等方面提出了认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